新浪山东 资讯

刘慎海传统手工毛笔技艺的守望者

枣庄日报记者 刘明

12月初的一天,记者慕名前往素有妙笔之乡之称的峄城区阴平镇,专程采访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氏笔业第9代传承人、刘氏家族二十一世孙——枣庄市书源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慎海。

刘慎海今年47岁,是一位面容和善、朴实、开朗的农家汉子。谈起毛笔,与制笔打交道多年的他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刘慎海说:“刘氏毛笔历史久远,听长辈说,东汉灭亡后,刘氏十一世孙刘怀宝怕被连累,带着家眷和制笔技艺,几经周转来到了江苏徐州,后经刘纯相、刘粹垣、刘秉成、刘宜德等长辈传承,刘氏制笔技艺才保留下来。”

“抗战时期,为躲战乱我爷爷带着父亲来到了阴平,为了生计家里偷偷做毛笔卖。文革时期,制笔的事被人告发,爷爷因此还被批斗过。后来就不做了,为了避嫌,爷爷和父亲就一直都把制笔技艺藏在心里。”刘慎海说,他是1985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市毛笔厂的,进厂后,由于有基础,干活快,很快就从普通工人晋升到技术人员和销售主管。

进入21世纪,毛笔用量锐减,枣庄毛笔的销量受到了极大冲击。渐渐地,毛笔厂也就解散了,刘慎海分得几包羊毛。凭着在毛笔厂积累的技术,在父亲的帮助下,刘慎海把这几包羊毛,很快变成了几千支毛笔。卖掉毛笔后,有了一些资金积累的刘慎海找到一些工友,自建了一个小型制笔厂。

2000年,枣庄市毛笔厂正式宣布破产。在破产的那天,刘慎海落下了无奈的泪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不愿意看到曾经工作过15年的老厂说没就没了,更不愿意看到昔日的工友失去工作。”于是,刘慎海不顾家人反对、好友劝阻,毅然提出承担毛笔厂所有债务,自己继续经营。当年,刘慎海接下了枣庄市毛笔厂近百万元的债务,在东凑西借了20万元后,留下了车间里的所有工人,继续经营,成立了枣庄市书源笔业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刘慎海经过多方调研,决定走制造高端毛笔的路子。刘慎海除了研究祖辈流传下来的制笔技艺外,还把湖州、扬州和北方李福寿等艺术大师请到阴平,提升了制笔的技术水平。经过努力,当年,毛笔厂制作的《毛笔系列》产品,就获得了枣庄市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随后,笔厂又先后研制了《福禄寿祥帧5支装套笔》、《云海腾波5支装》、《刚柔相济3支装》、《潇洒奔放4支装》、《墨海游龙4支装》等产品。其中,《福禄寿祥帧5支装套笔》获枣庄市十佳外宣纪念品荣誉称号、枣庄市旅游产品银奖。《刚柔相济3支装》在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精品奖金奖,被省旅游局授予“旅游产品指购产品”。

昔日的毛笔厂被盘活了,融合南、北两派和刘氏技艺的新型阴平毛笔技艺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了大众,得到了普及。刘慎海感到十分自豪。如今,阴平毛笔技艺后继有人,刘慎海的侄子刘琦成为刘氏毛笔第十代传人。

为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刘慎海在台儿庄古城大街、冠世榴园风景区内设立了毛笔销售处,并和国内高校、书画协会建立联系。今年还在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自己的店铺。今年下半年还为企业办理了自营进出口手续,并参加了山东省输出商品展示商谈会,与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家企业、会社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

采访结束时,刘慎海说他投资300万元建设的群众书画文化交流中心正在施工中,建成后,将进一步延伸阴平毛笔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他还计划建设毛笔历史博物馆,让更多的群众和书法爱好者加入传承毛笔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他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将阴平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国文化旅游胜地。

新闻录入:马园亮 责任编辑: 马园亮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