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柳编杨进邦:“织龙造凤”的艺术人生
齐鲁网6月4日讯 普普通通的三尺柳条在柳编人的手里,会变成各种精美的日用器具和艺术品。生活在“柳编之乡”的杨进邦,用40多年独具匠心的创作,诠释了一名柳编传承人的艺术人生。今天的劳模风采我们一起了解这位“织龙造凤”的巧手艺人杨进邦。
最近一段时间,杨进邦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室忙活,马上要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他要准备一批新作品去参展。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说:“我编了一个形状是企鹅的形状,它的用途是纸篓,我是编了欣赏品与实用品一体化的,既能放在那个地方是个艺术品,又能起到实用的作用。”
美观实用还要推陈出新,随着杨进邦巧手上下翻飞,一只灵动可爱的企鹅造型艺术品就被制作出来。和三尺柳条作伴40多年,杨进邦创作的作品少说也有近万件,从最初的祖传手艺到如今的艺术品,杨进邦一直在寻求改变。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说:“咱祖辈上就是有这个传统技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喜欢做这个,但原来的时候那些作品重复的多,新东西还是少,我就想琢磨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拿出来,让每一个柳编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力。”
要拿出好作品,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出新意。在这一点上,杨进邦是个敢于“先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条特别醒目的柳编长龙,杨进邦告诉我们,这个获得2012年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作金奖的作品,是他引以为傲的一件突破性代表作。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说:“构思了好长时间才下手编的。因为原来也没有做过,这是我做的第一条龙,首先要把龙的形状,在大脑当中有轮廓,最后涵盖我几十年来设计的理念和构思,和我的艺术灵感。”
虽然已经65岁,但作为临沭柳编商会特约设计师,如今的杨进邦退而不休,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创作活动。每天待在这间工作室里搞创作是他最喜欢的事,很多时候他还会邀请喜爱柳编的村民来共同创作,一起帮助改进作品。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说:“因为咱兴趣就是这个,我闲不下来,编个小葫芦什么的还是挺好玩的,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也能活动活动手,有点小设计的东西,还可以锻炼锻炼创意,不管什么年龄,保持学习和创作的劲头很重要。”
如今,虽然柳编产业在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杨进邦除了进行柳编艺术品创作外,还进社区和学校担任柳编艺术品指导老师,并将柳编文化传到了伊朗、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说:“由于我作为柳编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除了进社区,到学校,我还专门有收的徒弟。我对这项传承,我有信心。”
这些年,杨进邦获奖无数,各种大大小小的证书奖杯记录了他闪光的艺术之路。不过他说,他最大的收获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那些可贵的坚持。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说:“做一件工艺品,关键是开个好头,收个好尾,做事有始有终,这也是我做人做事的一个准则。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沿着草柳编织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让古老的柳编文化艺术再创新、再升华。”
齐鲁网 临沂台 孙广丽 临沭台 周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