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魁:让船工号子再唱起来

鲁网
关注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曾经繁荣的大运河,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船工号子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符号。随着时代的推移,如今,船工这个行业已经消失,船工号子的传承也成了一个大难题。德州市武城运河文化艺术团团长陈仲魁,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虽然武城段大运河已经断流多年,但陈仲魁最大的梦想,就是让那慷慨激昂、婉转悠长的船工号子再唱起来、传下去。
2018年的武城春晚上,陈仲魁和他的老伙计们把运河船工号子搬上了舞台。这是大运河武城段断流四十多年后,船工号子再次唱响在武城,很多武城人感到非常振奋。
船工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起来的音乐形式,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平静抒情,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为了再现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76岁的陈仲魁从挖掘整理、到编辑词谱,再到教学员们学唱,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过去,京杭大运河在武城县绵延62公里,贯穿全县,近百个村庄濒河而居,做船工是村民谋生的一大出路。1978年,武城运河断流停运,船工号子也随之衰落。2006年,山东省文化厅开始对运河文化进行挖掘保护。陈仲魁当时已经退休在家,听到这个消息,他儿时的记忆一下被激发了起来。
陈仲魁主动申请,加入了挖掘整理运河文化的队伍,开始寻找走访当年的船工,挖掘整理运河号子。在走访中,陈仲魁结识了运河船工号子的第六代传承人梁永和。老人当时已经八十五岁,陈仲魁拜他为师开始学唱号子。
陈仲魁曾是一名文艺兵,转业后又从事了多年的文化工作,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和乐理功底。他不仅能把运河号子用乐谱完整记录下来,还能在此基础上改编再创作。如今,这位76岁的老人,每天都要在电脑上敲敲写写,整理资料、编辑视频、音频,创作船工号子作品,过得忙碌而充实。
在陈仲魁的带动下,2008年武城运河艺术团成立,很多人加入到了学唱运河号子的队伍中来,如今团员已经发展到了160多人。
德州手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