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珍

齐鲁晚报
关注李艳珍老师是柳子戏的第一批女性旦角,出身于地主家庭,父亲是国民党的,在当时称为成分不好,其实现在想想根本没有什么。李老师的家境十分

李艳珍老师是柳子戏的第一批女性旦角,出身于地主家庭,父亲是国民党的,在当时称为“成分不好”,其实现在想想根本没有什么。李老师的家境十分富裕,父亲是管商业的,几位叔父分别管理其他产业,与曹先生笔下的贾家有的一拼。母亲是地主家的小姐,有着一双漂亮的三寸金莲,自幼有深厚的教养,不喜欢跟别人借东西,即使自己再苦,也不向别人索要不该得到的一分一毫。李老师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她是属马的,是几个姊妹们中最漂亮、最优秀的一个。直到有一天,父亲要去打仗了,母亲变卖了自己所有值钱的首饰,也不够养活自己和4个孩子。李老师就独身出去:“我14岁考入郓城县工农剧社后,曾随李冠德先生学习散曲,但一直没有正式拜师。

1963年,尚小云先生专程来济南物色徒弟。我为他演出了《红罗记》,他看后十分赞赏,点名收我为徒。当时举办了隆重的仪式,磕头拜师。此后,老师对我很关照。由于各剧种都是相通的,老师把他的许多经验都告诉我,对我来说如同醍醐灌顶,得到许多启发。我想,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仿佛一扇窗,我透过这扇窗,开阔了眼界,对戏曲表演与人物塑造有了更深的认识。”

离开师父以后,李老师便去了河北学习梆子,在那待了一段时间,由于成分不好,被梆子剧团踢了出来。其实梆子剧团的人不是不想要她,她长得非常漂亮,身段也非常好,声音甜美,表演细腻,可是就是由于成分,都不愿收留她。可怜的李艳珍在路上走着,碰见了一个车夫,请求车夫将她带到济南,那车夫是个好心肠的人,将她一路从河北带到了山东。她被柳子剧团的一个人发现了,留了个地址,叫她到时间来剧团应聘(剧团正好在招生)。到了招生现场,李艳珍发现自己在里面可以说是最小的,天不怕地不怕。别人问“会唱什么?唱一段。”自己就真的在那里唱了起来,来应聘的人和工作人员都很喜欢她,可是一听说成分不好,所有人都黑了脸,只有一位先生没有,他十分爱才,名叫黄育才。他做主将李艳珍留了下来,虽然李艳珍当时并不愿意在柳子剧团干,可是至少有了个落脚的地儿。在这里,李艳珍一天只有一块钱的工资,自己吃最差的,穿最坏的,把余下的钱攒一点,其余全部寄回家里,虽然母亲没有向自己要过一分钱,但她深知母亲刚烈的性格。日积月累,攒了13块钱,买了一个小大衣和一条小围巾,团里人结婚的时候,有一次就穿的她的衣服。

李艳珍天生就是演戏的料儿,从年轻时就特别珍惜练功的时间。开会时,她一边听别人发言,一边练习转扇子;吃饭时,她一边吃,一边压腿;有时候,在路上走,她会想着某个剧中人物的举止,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为此,她被讥讽为“扭扭捏捏”,还被扣上了几顶“帽子”加以批判。在所有的剧中,不管是青衣还是花旦,不管是刀马旦还是闺门旦,只要是女性角色,均由李艳珍扮演。所有人看着李老师都觉得可惜,成天说:“李老师要不是因为成分的问题,恐怕得红过林青霞,绝对的一等一电影演员!这么漂亮这么会演。”毛主席在看过李老师的《玩会跳船》后曾有这样的评价:“人人都说山东的代表剧是吕剧,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使李老师现在落下了一身的病,胃病、糖尿病、白内障等。至于接班人,李老师先后收了获得梅花奖的陈媛,和宋东青为徒。
2008年,李老师的老伴又刚刚去世,使李老师悲恸不已,不过现在李老师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均有了自己的家,外孙女已经14岁,孙子也5岁了。自己也成为了柳子戏的传承人,李老师现在算是过着一个幸福平静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