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砥砺十载 绿色发展开新篇

近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机构向市农业局颁发荣誉证书———“为中国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作出突出贡献和努力”,这标志着我市土壤熏蒸消毒成为全国样板———

十年磨一剑。自2008年以来,作为首批实施“甲基溴淘汰项目”地市之一,我市瞄准目标、聚焦短板、创新模式,成功在甲基溴替代专业领域闯出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子,赢得广大农民的普遍称赞。

基础篇:聚焦短板,开启甲基溴替代十年新征程

莱芜市山多地少水缺,发展特色产业既是受条件制约的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莱芜葱姜蒜特色产业发展也遇到一些难题。以生姜为例,随着“三辣”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持续增加和面积不断扩大,土地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连作重茬愈加普遍,由此引起土传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土传病害成为制约莱芜生姜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因子。

当时,土传病害的主要防治产品甲基溴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同时严重威胁施药人身体健康,具有破坏臭氧层作用。早在1992年,国际社会《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明确将甲基溴列入受控物质,旨在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寻求甲基溴的可靠替代药品和综合技术措施,实现中国政府的履约目标。

2008年5月,我市列为首批实施“甲基溴淘汰项目”地市之一。

全市第一时间组织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形成市、项目区联合工作机制,大力支持生产企业在项目区开展试验示范,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合作、农户配合”协调推进机制。

模式篇:构建平台,探索甲基溴替代技术新路径

构建科技研发平台。秉承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把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实施土壤消毒、改良和修复作为保障全市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动力和突破口。实施农业龙头企业的生姜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的蔬菜大棚基地等开展甲基溴替代品、替代技术的试验研究,先后反复试验筛选氯化苦、棉隆、氰氨化钙、威百亩等一系列甲基溴替代产品。通过试验研究表明,使用氯化苦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7.7%,平均亩产达到5509.2公斤,增产16.28%;使用棉隆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5.4%,生姜平均亩产达到5534公斤,增产16.38%。同时研制颁布《生姜生产技术规范》、《连作生姜田氯化苦土壤消毒规程》、《生姜规范化生产技术》等。

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土壤消毒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减肥减药、增产增效,市农业部门先后举办培训班260期,培训生姜种植户、农民技术员、农资经营户等13万人次;在莱芜电视台、莱芜日报等专题宣传68期,与中央电视7台《科技苑》联合制作播放甲基溴替代技术专题节目3期,先后张贴甲基溴替代宣传图片12000幅,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余份;组织甲基溴替代技术观摩会,氯化苦、棉隆等土壤熏蒸消毒剂示范应用现场观摩会,全国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研讨会等。连续5年应邀参加国际土壤消毒大会并荣获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全国先进单位。

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建立“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专业配套、全程服务”土壤熏蒸修复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打通了科技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建立逐步规范高效的土壤熏蒸专业化熏蒸队伍25支,指导开展专业熏蒸承包服务。截至目前,全市氯化苦、棉隆等甲基溴替代产品和非化学替代技术的使用已从最初的试验研究摸索走向模式化、机械化。

功效篇:以点带面,土壤熏蒸消毒带动现代农业上新台阶

10年的探索实践使甲基溴替代成效显著,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壤消毒技术体系,使农民认识并接受土壤消毒新技术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土传病害发生,项目区形成“一控两减三基本”既定目标新模式。

集成推广的生姜“双膜一网”、光营养综合调控、绿色控害、生态调控等绿色控害高产优质关键技术,用现代科技催生培育出“三辣一麻”绿色生长新沃土,促进了我市生姜等主导产业振兴升级。莱芜生姜率先通过欧盟等系列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远销日韩、欧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端市场份额由5%提高到35%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64个,生姜品牌达到30多个,莱芜生姜先后荣获“2016全国果菜产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2017全国十佳蔬菜地标品牌”和首批山东省十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莱芜生姜公共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23.66亿元。“三辣一麻”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种植业增加值的80%,特色产业区农民收入80%来自姜蒜产业。“世界生姜看中国,中国生姜看莱芜”品牌效应初步形成,“莱芜姜,保健康”产品理念深入人心,“人均十吨钢、户均一吨姜”成为响当当的产业金名片。

(信息来源:莱芜日报 作者:莱芜市农业局 何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