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新老残游记

新浪山东
关注
公元二〇一七年的秋天,年过七旬的老残在新闻中听闻济南小清河将全面复航,三年五年内直航大海,他按捺不住心情,决定要重游济南府:一是圆梦;二是怀旧。很久一段时间了,他时常在梦中回到老济南,历下亭、铁公祠、鹊华桥……朦胧中醒来,是说不出的惆怅。做好各项准备后,他乘坐高铁,抵达济南。
再次踏上济南大地,老残顿觉清新如洗,伴随视线的开阔,街道整洁,楼宇通透,没有了以前的土气,“嚯,济南真是大变样!”一路坐车来到趵突泉公园。三股水“咕嘟咕嘟”,喷得正欢,老残看得心里欢喜,精神大振。
泺源堂,万竹园,白雪楼,泺苑民俗街,一路逛过来,老残感念于心的是,每有询问,总会有济南人热情地为他向导,他倍感亲切。老残从趵突泉公园北门出来,一墙之隔便是五龙潭,听听月牙泉,感受“清泉石上流”;五龙潭背面是大明湖,逛上一大圈,穿过泉城广场,他来到黑虎泉边,从兜里掏出水杯,上前接水,咕咚咕咚,仰脖而下,那股熟悉的老味道令他直呼过瘾。稍后,他来到黑虎泉处,坐上画舫,一船游济南。
柳条轻吻着河面,婀娜动人,阳光熨烫着脸颊,身心舒暖。老残哼唱起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小桥挽着胳膊,一路逶迤,从南护城河西端,进入到西护城河;再往前,经过五龙潭船闸,进入到大明湖。湖面恍若一面大镜子,锃亮锃亮,把人照出影儿来。
行至历下亭,老残远望,只见八角重檐,雕梁画栋,玻璃覆顶,红柱青瓦,斗拱承托,大气雅致。檐处悬挂着当年乾隆皇帝书写的“历下亭”匾额,里面设有石雕莲花桌凳,北面为名士轩,即历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
稍后,来到铁公祠。老残猛地想起了什么,“记得今年初有人看见了佛山倒影(老济南八景之一),把照片发到网上,一度刷屏朋友圈……”邻座一游人告诉老残,这得益于今年以来的“拆违拆临”,露出了城市“天际线”。老残眯起眼睛,无限的憧憬。
两岸的风景,就像卷入画轴的长卷,美不胜收,白鹭飞过,点睛着护城河的眼睛,恍若入了梦境。“乘坐画舫这一路,我们究竟要过多少小桥,经过多少泉子?”有位外地游客提问,没想到导游对答如流,老残不住叫好。
这次重游济南,老残有些应接不暇,扑面而来的惊喜,随处可见的巨变,都使他精神大悦。第二天一早,他去了曲水亭街,河畔的店铺还未开张,此时的老街,姗姗可爱,不远处的曲水亭,大白鹅,白瓦灰墙、小桥流水,近处的长椅,都被弯曲的河流纳入怀里,载入时光的长袖。油旋,甜沫,白吉馍,路边的早餐车,为这安静老街增添烟火气。“来两个油旋、一碗甜沫!”老残吃得暖心暖肺。
进入明府城百花洲,老残被眼前的风景所深深吸引,河畔围满了游人,他上前凑个热闹,当得知这里是大明湖畔夏雨荷住的地方,他拍个不停。相传,过去夏雨荷家与福善堂的王家比邻而居,共用一眼无名泉。后来,王家扩建院落,在泉水的归属问题上,夏家觉得自家紧邻百花洲水系,便主动让水给王家,一时传为坊间美谈。乾隆皇帝得知此事,龙颜大悦,专门做了对联:“一分青,两分白,五福同寿皆延厘;百余泉,千余水,四季平安共让廉。”百花洲的“让水泉”由此得名。后人觉得,乾隆皇帝邂逅夏雨荷,并非偶然,而是源自清廉的家风———那是泉水滋养,百姓之间持守的道德伦理,那是“二安”(易安、幼安)浇灌,世世代代传承的文脉源泉。
听完故事,老残走进雨荷居,中堂,书房,闺房,乡饮,扑面而来家常气息,每个细节,轻轻展开,都是一桩动人心弦的“城南往事”。
“咦,哪儿有唱戏的?”在百花洲里边走边看,老残向附近市民打听。原来是芙蓉馆有演出,“现在什么都在变,就是济南人听戏的喜好没有变!”他上了戏瘾,忆起“白妞、黑妞”,决定明天再去听戏。
这是老残来济南的第三天了,老残安静地听戏,中午散场仍没有离开的意思。馆主李涛见状,他请老残品尝正宗的泉水宴,临别时赠他一套泉水节纪念邮册。
三天的时间,晃眼而过,老残没有玩够。家人来电不放心,老残只好打道回府,打出租去西客站的途中,他聊起这几天的游玩感受,“出门就有泉水直饮点,免费喝;大明湖景区向百姓开放,随时玩;乘坐画舫一船游济南,饱眼福;明府城百花洲休闲听曲儿,真恣儿啊!还有那泉水宴老味道,奶汤蒲菜、糖醋鲤鱼……我真是不虚此行!”
风尘仆仆回到家中,老残顾不上休息,从柜子里找出珍藏的老纸,铺平,提笔写下《新老残游记》,他要记录下这次乐游济南的难忘见闻。
(作者: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