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中国·山东故事】青岛三原色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约在10年前,我在北京画展上看到一幅《青岛的颜色》的油画,红、绿、蓝三色颜料混搭一处,乍一见是为抽象画作。内行的美术界朋友告诉我,把眼睛眯上才能看出这幅画的意境,照着做,果然奇迹出现:眼前是青岛城市一隅——红瓦的房子,随处可见的绿树,还有远处蓝色天空与大海。大美无疆的城市色彩啊!打那以后,总会把青岛与色彩联想在一起了。

青岛的建筑颜色纵然是多彩缤纷,但它的底色,是属于文人的,是由赫赫有名的文人铺垫的。康有为、闻一多、沈从文、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冯沅君与陆侃如等文化名人都在青岛留有故居,成为青岛的独特一景。文人雅士热爱青岛,赞美青岛,笔下的青岛令人向往,他们传播着青岛的颜色,也给青岛的海滨增加了一种高雅的文人色彩。这是我首先认识的青岛的颜色,城市调色板中掺入大量儒家精神的精粹,像中国长衫的深灰,令人肃然起敬。

一步步地亲密接触青岛,它红、蓝、绿、白的现代多元色一一扑入眼帘。

先看大海,海天一色,海面上游弋着几只训练的帆船,隐隐约约,岸边的建筑物与海面的动态物结合,人的感官处在这一视角,真是美到极致。再看身后的楼房,青岛的楼房,不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楼体色彩,在同一地段,绝对没有两三个相同的,它们尽可能各显神态,风韵迷人。大片大片的建筑,都是以区域划分,高的是可以直插云霄的摩天大厦,低的抑或渔家小屋或是两三层建筑风格迥异又有异国风情的小别墅!在青岛人的智慧里,常常能够看到的漂亮建筑既有欧美的尖顶式,也有日本会社式的。不管是何种建筑物,摆在什么位置,在外人看来就是多种颜色复合和谐的产物。大小建筑物之间,各种城市群雕镶嵌其中,浑然一体,各得所趣,恰到好处地互相依偎。看不出不协调、不融洽,特别扎眼的建筑。

在青岛,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摆布一件建筑物,当地政府都要反复论证它的样式、颜色及协调性,甚至以全市居民公决的形式进行。世人皆晓的“五月的风”城雕塑像,是现在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一个标志性建筑。但在刚酝酿建造时并不顺利,城雕建到一半时,有的人说这是个怪物,啥都不是,摆在这个显眼的位置,将来到底怎样?青岛市政府通过专家论证后力排众议,精心建造,当时这一怪异形象刚出炉,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瞬间惊诧了!原来这么美,这么入时入景,真是一位红艳的摩登女郎,受到青岛市民的热烈追捧。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座城雕实在与众不同,真是恰到好处,非常和谐地填补了这座城市海边风景的一个空缺,咋看咋顺眼!它好像就是天外来客,它就是天女散花撒落在青岛海边的一朵火红奇葩!

岛城近年高速发展,海泉湾度假区、国际博览中心、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唐岛湾滨海公园……这些现代建筑景观,让我一路领略这个城市的色彩。红瓦、绿树、蓝天——红、绿、蓝的百年城市主色调,没有让人感觉丝毫的厌倦和视觉疲劳,反而深感这座城市在迅速崛起中依然传承着城市固有的色彩美,演绎着红色绿色蓝色和谐共美之经典。

青岛之美,是沁入灵魂的大美!美在其多元化的色彩,美在其大气兼收并蓄的色调!

细想,青岛不像北京,也不像上海。黄色文明背向大海,蓝色文明面向大海。但只要一个华丽的转身,大陆就成了背景,海就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了。背对大陆扎实,面向大海舒展。外来的激活传统的,传统的滋养着外来的,这是中国文化健康的发展方略。“京派”代表黄色的内陆文明;“海派”代表蓝色的海洋文明。青岛的建筑文化基因既有前者的敦厚,有后者的好奇,处于黄蓝之间。越是物质,越西方化,越具有外向性;越是精神,越东方化,越具有民族性。在画家的调色板上,黄色与蓝色相融就是绿色。至此,青岛的“青”字有了注解,这注解就是“绿”,寓意着混血文化的属性。

晚秋之夜,青岛,她的容颜显得格外迷人。青岛之美,毕竟是沉郁了几千年的大美,沁入肌骨、无可替代。当深情地凝眸青岛夜色,我的视觉有了全新的判断。往左看,她的脸写着中西合璧的优雅古典;往右看,她的脸展现兼收并蓄的大度雍容。

这就是色调多元的新青岛了,她斑斓的后现代表情惊世照人,无可抗拒更不能征服。

作者: 林文钦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