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绮雨泰山

新浪山东
关注
意料中的小雨,来得有些早,从一天门开始,便起了细雨霏霏,到万仙楼时,雨已停了,润泽的山植散发出阵阵隐香。
路之西,忽现一石刻,儿子脱口而出:“二虫”,爱人笑道:“这两个字出自济南名仕刘廷贵之手,是风月的繁体字去边后的字心。”望着生涩的两个字,感受着山谷里的鸟语花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天依旧阴郁,山生轻雾,宛若仙境,盘道在我们脚下绵延不尽。
攀旅中,云遮雾绕,竟幻想一蹁跹道人,鹤发童颜,踏歌而来。“经石峪!经石峪,那边就是!”人声鼎沸起来,大片中溪裸露的石坪上,镌刻有《金刚板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任时光慢溯,模糊的字迹依旧散发出迷人的风韵。
天空滚过几个雷声,我与爱人走走停停,儿子走在最前面,一不留神,就没了踪影。阵阵凉风袭来,不知何时又起了小雨,雨丝飘在树上、百草中、发梢上凝成珠儿,又轻摇在眼前的台阶上。
我焦急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却不见应声,回马岭上,雨竟停歇了,儿子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着我们,在他身后是一棵古松,盘枝错节,自由舒展着浓绿的针叶。雨消失后,薄雾就跟来,在我们脚下生烟,而远处乳白色的稠云,依偎在山峦上,织成一片禅意。
到达中天门时,雨又一次莅临,掠过“斩云剑”(一形如利剑的天然巨石),踏过那平缓的谷地,盘路开始崎岖陡峭起来,而两侧的风景更入佳境,水声也变大了,雨声也变疾了,雾却散尽了。
绵延不尽的阶梯,放眼望去,点缀着花花绿绿的小伞、雨衣。在这份绮雨交织的空灵中,我们随着水声,步入飞流直下的步云桥。此处谷深林茂,岱顶下诸水顺势而来,化为瀑布,溅入石潭。明代陈凤吾有诗句:“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景三更自奏弦。”此时,已忽略了风雨,完全沉浸在这份山水相媚的意境中。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有水声、雨声的陪伴,我们忽略了疲倦,轻松过五大夫松、升仙坊,来到魂牵梦萦的十八盘。
此时,雨变得温柔起来,“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我们已分不清哪是紧与慢的分界点,从松山谷底至南天门,山默然空翠,风幽幽起凉,我们也分不清哪是云雨,哪是雾天,只见左侧绝壁上的黄花在向我们淡淡微笑。
迈过十八盘最后一级台阶,“到了!到了!”孩子欢呼雀跃起来,而我还沉浸在那份搏击中,懵懵懂懂,竟感觉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呢?
十八盘的尽头,南天门犹如一座天上宫阙,也如一只满身丹红的瑞鸟,落定在这里,迎接着膜拜者。我们相视而笑,内心涌动的成就感逐渐归静。
漫步在天街上,我们所幸把雨披摘下来,接受蒙蒙细雨的亲吻。这天上的街市,一侧是林林总总的客店,另一侧已完全笼罩在雨雾中了。我们恍若徜徉在人间天上,只有近处的树,在白雾中露出绿尖儿,实实虚虚,这石阶路在眼中变得宽阔起来,爱人把我和孩子推里侧而行。
天街尽东,是陛霞元君的上庙,祠内,我们拜谒了道教女神——“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奶奶,只见她红绸披身,慈眉善目,守护着壮美泰山,照察着人间,保佑着善心人、祈愿者。
出碧霞祠,沿着盘道再上,“大观峰”跃然入目,泰山石刻堪称中国书法的奇绝,这里更是荟萃着诸多历史瑰宝。唐摩崖石壁上唐玄宗御制的《纪泰山铭》,金光闪闪,鸾飞凤舞,洋洋洒洒,记录了封禅的气派,反映了开元盛世一国之君的壮志雄心。铭文的呈现,如一幕古剧重演,蔚为壮观。游客们在此肃然起敬,纷纷拍照记下这辉煌的历史遗迹。
与大观峰并立的云峰刻石更是“登峰造极”,此为康熙皇帝所留,这赋诗抒怀的御书中,分明跳动着一颗万古之心。
一侧的石岩上更是遍布题刻,有“置身霄汉”四字先入为主,只见字生力量,苍劲浑厚。石刻各具特点,这些壮志抒怀环绕于泰山仙雾之中,经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大雪漫舞的经年。
玉皇极顶,我欣然看到那块刻着海拔高度的通石碑,我们如愿完成了一段心灵诉求。在“五岳独尊”摩崖石刻处排队留影后,爱人和儿子有返程的意思了,我却坚持去日观峰看看。
行进路上,游人稀少,俯仰千锋升雾,苍苍茫茫,空阔中蓦然探出块巨石,如探海神龟,有石立于侧,刻曰“拱北石”。从第一次爬泰山到现在隔了二十个年头,时间如斯,石头还在,喧嚷的人群却已是昨天。
下山时,依旧绮雨交织,美景相伴,又沿路欣赏了几处石刻,走走歇歇。当我们穿过红门,漫过孔子登临处,只见一挂碧绿的藤萝,垂于山门,与古迹相依,一派生机盎然。孩子为我们拍照留念,出了一天门,车子在附近河滩的停车场里静静地等着我们。
“多少陪伴,倾其温暖,岁月绚烂,我们共拾朝花……”车子飞快地在雨中奔跑,泱泱泰山,在身后愈来愈远,在我们心中却越来越近,“登泰山,保平安”,雨中登山,一次洗礼,一次修行,受益无穷,此行圆满。
(作者: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