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中国·山东故事】流淌在泉上的诗情墨韵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去济南的人,多半是要游览趵突泉和大明湖的,古城似乎没有哪个地方的知名度能超越它们。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大明湖则是由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有“中国第一泉水湖”之称。再加上有了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闻名遐迩,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慕名向往的地方。

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是在熙宁五年春天来的泉城。虽说是带着官职来的,任齐州太守,但却暗合着文人的一种趵突泉和大明湖情缘。

曾巩一来,便急不可待地走进大明湖(当时称为西湖)。看到一湖烟水,绿树蔽空,菡萏映日,以及亭台楼榭、曲径回廊,不禁被这秀美的景致所陶醉。但凭着文人的敏锐和职业的本能,他也有了一些焦虑。当时,作为一处天然湖泊,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王府池子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但由于淤塞不通,湖水置换不畅,大明湖的水质并不好。于是,这位太守任职伊始就把水利兴修作为第一要务,专门修筑了大明湖北水门,湖水经北水门泄出流入小清河东注渤海,使得大明湖“外内之水,禁障宣通”,从此,愈加秀丽。与此同时,曾巩又在趵突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文中写道:“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曾巩顺应民间这种称谓,将泺水改趵突泉,可见这位官员的平民情结和诗人的独具匠心。并且,曾巩留下七律《趵突泉》一首:“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为趵突泉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内涵。

大明湖和趵突泉似乎就是为文人而生,一湖碧水,一汪清泉,成就许多人梦想,成就许多人事业。曾巩在济南三年时间,不仅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为泉城留下许多诗文。闲暇之时,他喜欢流连于大明湖的美景之中,尤其是暑热的夏天,浓荫蔽日、清凉湿润的大明湖是他避暑必去之处。“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这些美妙诗句或许就是他闲步柳岸,斜躺荷边随口吟出的。

乾隆皇帝来泉城也是春天,但稍早,桃红柳绿。乾隆和侍从在南岸的百花洲下轿登上画舫,穿过鹊华桥,徐徐荡入大明湖中。此时满湖蒲苇莲荷,鸥鹭飞翔,锦鳞跃波。乾隆站在画舫上那种淡然自若的惊喜和风一般和煦。映着柳的飘逸和漂着花的落红的湖水,荡漾着他黄绫服上的龙图腾,意境幽深。画舫行至湖中历下亭岛,乾隆下船登岸,见历下亭红柱青瓦,气势宏伟,四周花木繁茂,绿波中点缀着几处小岛,远处白云间隐约露出北极庙的轮廓,心情十分愉悦。乾隆感叹说:“这历下亭乃唐代杜工部诗中命名,真乃海右古亭。”于是,他挥毫在宣纸上题下“历下亭”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在趵突泉和大明湖,不能不说李清照。这位婉约派词的创始人,那一首首翡翠缠绵的诗词或许就是受了泉城美景的启迪。一个即使不曾去过趵突泉抑或大明湖的人,只要读过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深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都会在意念中遐想和梦游泉城温馨的美。确实,在趵突泉公园,当清溪的薄媚如云雾般飘来,溯游而上,再见一束清流从石缝中汩汩而出,汇入离韵的一泊绿水,细细的长流,漫漫地舒卷,稍懂诗词格律的人怕是都会写出意境幽深的文字来。

李清照是何等的才气!徜徉泉畔,见那泉水淙淙有声自洞底涌出,跌落石上犹如漱玉,岂有不动情之理?于是,词韵萦喉,佳句叠出。而且,独首单阕尚不能表达其情思,于是,整个一部辑本便用了《漱玉词》的名字。

随着趵突泉的流向,我们在大明湖也能寻着李清照的诗情词韵。八百年前的那个秋天,李清照与丫环荡舟于大明湖烟波浩渺之中。杨柳掩雪松,断荷连残藕,一湖秋绪引得女词人心潮澎湃,于是,词涌香唇,墨至笔端:“湖上波来风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莛草。眼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不料,这词韵未消,墨迹未干,就被金石学家赵明诚闻之,不禁顿生仰慕之情。于是,他们之间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现如今,哪里去寻这至死不渝的爱,感人至深的情?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大概每一个来到泉城的人,都会在郭沫若先生的这副楹联的文韵墨香中,感慨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传奇一生。

(作者:张恒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