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发布 社会各界意见汇总出炉!
摘要: 3月27日下午,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发布。试点方案发布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让我们一起听听校长、老师、学生、家长怎样说?3月27日下午,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发布。试点方案发布后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让我们一起听听校长、老师、学生、家长怎样说?
给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王少朋(莒县一中高一级部主任):
本次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关切,体现了高考制度对学生选择的导向和调节,也体现了高考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人才、助力续航的决心。
王法顺(潍坊一中高一学生家长):
作为一名2017级高一学生的家长,我第一时间逐字逐句研读了全文,认真学习了对方案的解读。可以说,试点方案,涵盖高中阶段学习和考试录取等各方面,为孩子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值得点赞!
刘德发(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家长):
作为家长,我们很关注这次高考改革。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全面准确了解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与学校保持良性互动,鼓励孩子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培育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招生录取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更多的机会,助推孩子实现人生梦想。
王晓东(诸城市龙城中学2017级学生):
新高考从2017年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所以我特别关注本次改革试点方案,特别是录取模式、自主招生等方面的信息。现在看来,我应积极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制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以便2020年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
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于波(枣庄市实验学校副校长):
这次高考改革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一是扩大了学生考试科目选择权。“6选3”模式,可选择的科目组合多达20种。相比从前文综理综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权。选择权的扩展,不但缓解了考生的考试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考试科目,彻底改变了传统文理科考试科目无可选择的弊端。
二是扩大了学生考试选择权。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选择最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成绩,削弱了因考试失误带来的一卷定终身式伤害。
张年勇(潍坊一中高一年级主任):
我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学生而言,更多选择权的赋予必将要求学生更加重视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而‘两依据,一参考’的导向作用,也会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家长、学生、教师、学校都充满期待。
刘紫岩(淄博实验中学高一学生):
我是2017年入学的高一新生,新一轮高考改革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在将来的选课走班上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对于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兴趣提供了多种可能。
孔新焕(寿光高中学生家长):
新高考制度更偏好于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对各科比较平衡的学生不是很有利,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日常生活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此培养成特长。
实现由“育分”向“育人”的转变
周少平(潍坊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相比改革前的高考制度,本次高考综合改革传递的‘关注学生志趣培养’的育人导向,更加贴近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更加有利于各类人才竞相成长。
张景和(昌邑一中校长):
本次高考综合改革,顶层设计更加合理,必将促进普通高中由‘育分’向‘育人’办学模式的变革,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落地,有利于高校选才,同时也给了普通高中一个正确的办学导向。
张崇清(诸城市明德学校家委会主任):
我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更加趋向于育人为本。作为学生家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政策导向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利好影响。这必将从根本上推动我省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更加体现公平原则
王先军(青岛一中校长):
此方案在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方面就具有鲜明的山东特点:考生的等级考试成绩依照等比例线性转换法则进行转换,会使不同区间内每一个分数点上都有考生分布,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出现等级计分临界点上的分数“小差异、大扭曲”现象,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考生成绩区分度,大幅度降低同分人数,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
朱象庆(昌邑文山中学教师):
本次改革让高考从“标配模式”走向“自选模式”,无疑更加有利于高考公平,也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特长,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既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又避免了考试为唯一评价方式的弊端。
对高中教育教学提出新挑战
叶远涛(东平明湖中学高一级部主任):
6选3制度是本次改革的亮点,也是改革的难点,涉及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选择哪些学科做未来职业支撑都是对每名学生学科素养的考验,对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实施、学校管理及外部影响都带来很大挑战。因而落实好选课走班制度,以信息化作支撑势在必行。比如学生生涯规划、选课指导、智能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翻转课堂工具、个性化备考、辅导、智能题库、英语口语评测服务、机考服务、评卷判分系统等各项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撑。
王少朋(莒县一中高一级部主任):
选课走班将使教师面临更强的角色挑战,开始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将接受学生的挑选,这势必会完成一次高中教师的大洗牌,引领教师走向更加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新高考方案使学生专业发展的诉求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同时也对学业规划、自我认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入学开始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人生规划迫在眉睫,而这恰恰是目前高中教学的一大短板。
胡丽辰(寿光一中教师):
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制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导师”的角色,开展好生涯教育,让学生把选课和报考专业 ,甚至以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起好头、开好端。
吴美娟(莒县实验高中语文组教师):
高考变革,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是要基于学校办学定位,重新进行课程规划,并研发一批课程;二是要学科教研组在研究教材、课堂、学生的同时,也要研究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学科课程群的建设;三是要在新的选择性学习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优长和合作;四是要在新的教育环境里,教师加强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