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一墨拓印崂山 珍贵文化留存千年

新浪综合
关注
据崂山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从今年5月份“拓印崂山”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已经拓印的崂山石刻有100余处,剩下的100多处石刻拓印将随着“拓印崂山”工程的实施继续推进。据介绍,其实崂山的石刻远远不止现在已知的这些,今年主要拓印的是1949年以前,包括民国、清朝、明朝、元朝以及历史更久远的一些石刻,而1949年之后也有一大批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后期,他们也可能开展二期工程对这一批石刻进行拓印保护和开发利用。
拓印是一种对文物进行保留、存档的文物保护过程,据崂山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拓印之前,他们就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调研,并对哪些石刻需要优先保护做了记录。在石刻拓印过程中,他们也注重对现有的石刻进行重新的调查和发现,其中在太清宫发现一块“记事碑”,据考究,这块“记事碑”记载的是明朝皇帝对海印寺颁赐《大藏经》的史实。这是一块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现在这块“记事碑”已经移交给青岛市博物馆,以便对珍贵文物更好地保存和利用。
崂山风景区组织“拓印崂山”工程的首要目的是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他们将整理一整套的崂山摩崖石刻的拓片移交给青岛市博物馆,由博物馆收藏、整理并研究、展示,作为文化遗产传承后世。同时,崂山风景区会根据博物馆对崂山摩崖时刻的整理和研究,组织一些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做一些出版、展览等活动,朝着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人物
热爱拓印支撑他“拓遍”崂山
从古至今,手工拓本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作为金石、书法、历史的研究对象而保存下来,故非常珍贵。清代龚自珍在《跋<张司直从申元靖先生碑>》中说:“今日石亡,更为拓本增价矣。 ”手工拓印是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早在北宋年间,已经有文献中记载文士、拓工制作拓本的情形。王安石在《和董伯懿咏裴公平淮西将佐题名》中说:“君曾西迁为拓本,濡麝割蜜亲劘揩。 ”楼钥在《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中言:“焚膏继短晷,拓本手不停。 ”可见制作拓本并非都是工匠的活儿,它还是文人大夫陶冶情趣之真实流露。
拓印团队的队长李继伟精瘦干练,长长的头发在脑后扎起,下巴上几根山羊胡,身上有一种脱俗的气质。李继伟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一直从事玻璃装饰行业,有一天他突然有了把历代名家的墨迹刻在玻璃上的想法,一点一点地琢磨,一点一滴地经验累积,他越来越熟练,他的作品最终获得了山东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泰山奖”,从此,他迷上了拓印。说到做到,李继伟接着就跑到了河南去拜师学艺,天天敲打着他的玻璃碑林,直到崂山有关部门找到他,请他拓印崂山石刻,这份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工作就这么落到了他的身上。李继伟说:“虽然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份付出长时间却没有高回报的工作,但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活动首先就是因为一份情怀开始的,它的文化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李继伟说,他热爱这个工作,并且会继续研究这个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拓印,喜欢上拓印。
链接
“山海奇观”摩崖南面题记
“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岝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书并跋。 ”乾隆五十六年为1791年,惠龄时任山东巡抚。
来源: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