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都文化城•漫谈】蹴鞠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摘要: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蹋、踢的含义,“鞠”是皮质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蹋、踢皮球的活动,酷似今日的足球。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蹋、踢的含义,“鞠”是皮质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蹋、踢皮球的活动,酷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蹴鞠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唐宋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很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内记载:西汉时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战国时,称这一古代足球为“蹋鞠”。《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段话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

两汉时期还出现了表演性蹴鞠和竞技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竞技性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正方形,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另外这时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汉代班固把蹴鞠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蹴鞠活动在汉代得到了初步规范化并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推广,形成了一套专业的蹴鞠规则和制鞠工艺。并从东汉开始,女子蹴鞠开始出现,男女可同场蹴鞠并伴以鼓乐。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在回答中国女子足球为何如此强大时说过:“中国女子,从汉代就开始踢球了”。可见,汉代的蹴鞠已经发展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