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年度纳税十强“油味重烟味大” 国企占了大头

齐鲁晚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4月21日,省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发布了山东省2015年纳税百强排行榜。山东中烟工业居于榜首,中国烟草山东省公司和中石化齐鲁分公司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从百强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仍是百强最集中的行业。经过查阅资料可发现,从2009年到2015年,山东中烟工业、中国烟草山东分公司、中石化齐鲁分公司、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胜利油田、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年年进入前十,纳税百强榜单的油烟味很浓。

4月21日,省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发布了山东省2015年纳税百强排行榜。山东中烟工业居于榜首,中国烟草山东省公司和中石化齐鲁分公司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从百强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仍是百强最集中的行业。经过查阅资料可发现,从2009年到2015年,山东中烟工业、中国烟草山东分公司、中石化齐鲁分公司、中石化青岛炼化、中石化胜利油田、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年年进入前十,纳税百强榜单的油烟味很浓。

油煤风光不再,兖矿跌出前十

2015年百强企业共缴纳税款2394.61亿元,比2014年增长4.38%,占全省同口径税收的33.37%。2015年度百强排行榜的入围门槛上升为5.36亿元,比上年增加0.1亿元,户均年纳税额达到23.95亿元,比上年提高1.01亿元。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上榜企业排位出现较大变动。受原油价格暴跌影响,已连续6年蝉联冠军的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跌出税收“百亿俱乐部”,排位下滑至第7位。而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新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排行榜前十名相比,仅有一处变化,即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代替了兖矿集团。而相比过去几年,前十名也大多是老面孔。

百强企业出现了10位新面孔,其中金融企业4家,石油化工企业2家,制药和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企业3家,房地产企业1家。

榜单鲜见新经济企业

从百强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仍是百强最集中的行业。

采矿业遭遇“寒冬”。2015年有7家企业上榜,比2014年减少4家,上榜企业排位均比2014年下滑。原因是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原油和煤炭价格不断下跌,持续在低位徘徊。

制造业则呈现量稳质升。2015年有50家制造企业上榜,缴纳税收1295.4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54.1%,上榜数量和纳税额双双占据半壁江山。其中,石油加工行业上榜企业达到12家,汽车等装备制造行业上榜企业达15家,制药行业上榜企业达5家。

而服务业户数和税额实现双双提升。2015年上榜企业34户,比2014年增加4户。不过服务业上榜企业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业、通信业等行业,商业服务业上榜企业有3家且排位均比较靠后。

另外,上榜企业中,仅有浪潮一家主营计算机软硬件。而目前最火的互联网企业,更是没有一家出现在榜单中。

 外企缺乏,国企占大头

上榜企业中,有45家来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缴纳税收1377.82亿元,占百强纳税总额的57.54%。特别是济南市汇集了通讯、金融保险等企业总部或省域管理中心,共有33家企业上榜。

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5年有45家企业上榜,其中青岛市占了有16家企业。而西部经济隆起带有13家企业上榜,比2014年增加3家,新增户数和税收增幅均领跑四大区域。从区域分布上可看出,目前山东仍然呈现济青两城领先的局面。但无论是烟台、东营等沿海城市,还是济宁等内陆城市,其企业发展均有进步。

榜单中,内资企业有88户上榜,年纳税2232.29亿元,占百强企业的93.22%,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这反映出我省涉外经济较为薄弱,还需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而在排行榜前30名企业中,有28户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及其控股的大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省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排行榜中居主导地位。

编辑快评:百强更多元,经济才更健康

从体量上来说,榜单中的企业一点也不逊色。但细看榜单,总觉着不够洋气。在这份榜单中,除了海尔、浪潮等几家企业能够称得上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外,其他的企业多是来源于那些“躺着也能赚钱”的行业。而目前最火热,也是最有前途的互联网企业,山东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名企。

山东的产业结构一直是以“重”为主。对比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榜单可以发现,上述地区纳税榜单中,要么不乏本田、苹果等“洋气”的外资品牌,要么不乏华为、娃哈哈等家喻户晓的国内民企中坚。而更让咱们羡慕的,则是那里的腾讯、网易、苏宁易购等互联网企业。尽管目前垄断性企业强势的局面在全国普遍存在,但通过对比榜单,也能看出来山东在产业结构上的差距。

榜单只是缩影,通过它可以看出山东经济目前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性企业轻而易举就能冲进榜单,也说明了目前山东经济活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山东正在进行艰巨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只有进入榜单的企业更加多元化,全省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加健康,更具活力。高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红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