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乘着五彩云霞去 情深谊长留人间——追忆作曲家臧东升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2015年11月22日凌晨2点10分,我国著名作曲家、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原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臧东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安详离世,享年78岁。

进入专题:》》》》》》》》

2015年11月22日凌晨2点10分,我国著名作曲家、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原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臧东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安详离世,享年78岁。臧老的离去是山东音乐界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音乐界的重大损失。臧老为党、为人民、为人民军队创作音乐的人生道路虽然已划上了休止符,但是他以满腔热情和扎实功底创作的,以《情深谊长》为代表的许多音乐作品,已经广为世人传唱,这些源自灵魂深处的作品,就像天边的五彩云霞,永远在空中飘荡。

11月24日,送别臧老的时候, 济南30年一遇的大雪,降下天地间共同的哀思……

痴迷作曲60余载,把音乐献给军队和人民

1937年10月31日,臧东升出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代的臧东升便显露出了音乐天赋,据家乡的乡亲回忆,臧老在十几岁时就曾在歌剧《兄妹开荒》中扮演妹妹,天生一副好嗓子让他的表演颇受好评。

1953年,16岁的臧东升从齐齐哈尔师专音乐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改名为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他们那个班走出了一批影响了中国音乐一个时代的作曲家,其中歌剧《江姐》的作曲羊鸣、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电影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作曲傅庚辰等;臧东升是其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从那时起,沿着谱纸上的5条横线,臧东升开始了自己的作曲生涯。

1956年,3年寒窗学习结束,毕业之后的臧东升进入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政治部文工团,不久被编入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从那时起,臧东升怀着满腔热情,踏上了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人民军队的创作之路。在之后60余载的岁月里,臧老创作了题材丰富的大量音乐作品,众多作品在全国全军获最高奖项,歌曲《兰花》、《记得清》、《风儿吹来的故事》、《贴心人》《战地百灵》等;民族管弦乐合奏曲《迎亲人》、《老年乐》等;歌剧作曲《沂蒙儿女》、《菊芳千秋》等;舞剧音乐作曲《红流》、《十八勇士》等;舞乐诗《大同梦》等;舞蹈音乐《采药歌》、《东风万里》、《支前曲》、《山那边的女人》、《摆裙舞》、《摊煎饼的小嫚儿》(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保留剧目,也流行于全国全军)等;电影音乐《两个小八路》、《孔府秘事》等;电视音乐片作曲《青岛,青春的岛》等;电视剧音乐《最后一个军礼》、《蒲松龄》等等;共计约两千部作品。

1964年,臧东升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由他谱曲并由著名歌唱家邓玉华演唱的歌曲《情深谊长》得到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凭借优美动人的旋律,这首歌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直传唱不衰,许多著名的歌唱演员如宋祖英、张也、谭晶、韩红、祖海、吉克隽逸、阿鲁阿卓等都对它进行过精彩的演绎,《情深谊长》还被国内外音乐家改编成多个版本的音乐作品。

正如评论家所言,臧东升的音乐作品,兼具优美的旋律和浓厚的民俗风味,汲取地方戏曲的精华成分,又博采众长、情真意切;例如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迎亲人》,取自山东柳琴戏和山东琴书的音调,结构简练清秀,手法丰富,对于坠胡和唢呐的巧妙运用,让人听起来倍感亲切,至今一直是海内外华人乐团的保留曲目;再如,表达海峡两岸亲人盼望团聚的抒情歌曲《兰花》,含蓄深沉,吟唱起来使人柔肠百转,如叙如诉。

文艺创作是升华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这是臧老一生坚持的信念。他生前曾说:“音乐是无形的画,好的音乐创作者总是寓情于曲,以曲抒情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造美,把人们带到美好的世界去,使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更好地为党、为人民和军队服务。”

深入群众、扎根军营,采风之路永不停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回顾臧老的一生,他在放飞艺术翅膀的同时,始终坚持脚踩坚实的大地;他每年都到基层采风,深入军营、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他对军装、对土地爱得真挚、爱得持久。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臧老最为人熟知、最脍炙人口的歌曲《情深谊长》,创作于1962年,原系描写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彝海结盟、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舞剧《红流》中的第二幕插曲,后作为女声独唱入选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为了创作《情深谊长》,正二十出头的臧东升和同事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来到了我国西南地区处于深山中的彝族同胞生活区采风。彼时,彝族火把节已经过去,创作人员失去了采风的良机,但是热情好客的彝族群众又为他们专门组织了一场盛大的火把舞,并让他们欣赏了只有青年恋人之间才能听到的口弦琴,彝族月琴手莎玛乌兹更是演奏了许多动人的乐曲。受到少数民族地区乡土风情的感染,臧东升回到济南后立即着手创作了《情深谊长》,其中巧妙地融入了在彝族地区采风所获得的音乐素材。

臧老随时随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1980年的某一个清晨,臧老漫步在青岛海滨,面对东方彩霞染红的天际和海面,脑子中涌起音乐旋律,他将这段旋律谱写了出来,这便是后来电视音乐片《青岛,青春的岛》的曲子。

说起父亲对作曲的痴迷,女儿臧蔓宁回忆起小时候的一幕。“爸爸牵着我的手在院子里散步,有时会突发音乐灵感,爸爸便低下头,笑咪咪地对我说,‘女儿,爸爸给你哼哼这个曲子,你听听’。说罢就悠然自得地哼起来。”

甜如甘霖的嫩江水滋润了臧东升心中永不枯竭的音乐之泉,丰富的采风经历让这眼泉水流得更加充沛欢畅。多少年来,从偏僻艰苦的高山哨所到远离海岸的伶仃小岛,从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到路程遥远的边防线,从彝族同胞的生活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还有长山列岛军营、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哪里有战士、有群众,哪里便留下了臧老采风的身影和跋涉的脚印。

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的同事们如此评价臧东升:“臧老创作的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犹如天籁之音,从人的胸臆中自然流淌出来,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又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2006年,济南军区为庆祝八一建军节而组织晚会,臧老欣然接受了为该晚会创作节目的邀请,年近七旬的臧老不顾身体的疾病,再次踏上了采风之路,连续十几天时间,在河南省的多个军营驻地下到连队釆风,老人没说一个累字,给同行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臧老一生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次下部队采风,他为军队的文艺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其他都可以将就,唯独艺术不能将就

60余载的作曲生涯,臧老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位谦和儒雅的老前辈,但在艺术领域,他却格外认真,要求严格。

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退休干部、词作家刘国政回忆,“自己参加工作之前就听说前卫文工团很厉害,创作《情深谊长》的臧东升也在这里;记得第一天到单位报道,有人介绍我跟臧老认识,我不敢相信,他没有穿着四个兜的干部服,却穿着两个兜的战士服;我问他为什么?他笑笑说,穿着战士服下部队舒服。”

与臧老共事多年的作曲家李唯也回忆,“臧老是位很儒雅的人,不讲究吃、不讲究住,但涉及到本专业的工作便非常较真,直来直去,一谈到艺术,臧老就容易“脸酸”(方言,指着急);有时臧老去录音室监棚,有的歌手唱得感觉不到位,他会非常直接的地指出来。 ”

李唯又跟记者回忆了一个细节,有一次开会,讨论采风创作,一些年轻人怕吃苦,找各种理由不想去基层,坐在一旁的臧东升拍桌而起,义愤填膺地说道:“不能下部队基层,还算个军人吗!”

生活中谦逊儒雅,艺术创作中执着认真,敢于坚持真理的臧东升,却并不是个“老顽固”,相反,他善于在创作时主动了解借鉴新事物,不断融入外来元素进行创新。

上世纪80年代的乐坛,刮起了一股“西北风”,臧东升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并积极接触,学习借鉴其元素,创作出了《沂蒙山好地方》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90年代初,“东北风”又席卷全国,臧东升也主动接受,研究节奏变化,适应潮流,并将这些元素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臧老曾说:“一位作曲创作员,一两年不接受新事物,时代就把你甩掉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离开时代。”

退休后臧老也一直没有停止过音乐创作,仍谱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例如由阎维文演唱的《崇敬》、由张也演唱的《希望的中国走向未来》、《唱起刘三姐》,由王宏伟、刘和刚分别演唱的《大山东 大后方》,由王庆爽演唱的《世上有群最好的人》、《春天在中国》、由刘媛媛演唱的《山歌唱到一百岁》、由冉艳演唱的《鼓浪屿相约阿里山》等,直至2014年9月份病倒的前两周,他还在录音棚监棚,录制作品。

说来容易做时难。在大半生的创作历程中,臧东升依靠对音乐所特有的灵性,加上不断的采风,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不断地感悟,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大批素材,保持了作品的旺盛生命力;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张桂林也给予臧老很高的评价,他说“臧老的歌曲有着迷人的音乐美和时代美,他是山东音乐创作界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作曲家。”

乐于提携后人的前辈,爱较真的老头儿

胸怀博大、淡泊名利、提携后人、不端架子,这是朋友、同事、和学生们对臧老的一致评价。

一位歌唱家告诉记者, “臧老在音乐圈有那么大的名气,但在接近后发现,他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儿架子,记得是在2000年前后,因为要参加一场比赛,特邀请臧老写一首歌曲,歌曲写出来了,但是臧老却分文不取。”

喜欢作词的山东省郓城县残疾青年吕永清,也深情地回忆说:“记得臧老和我初次见面时,他那慈祥的笑容令我终生难忘;他说记得我的词,喜欢我的词是因为我写的角度总和别人不同,总是一下子就能打动他,让音乐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流出来,他嘱咐我要保持这种风格写下去;那时,他是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而我仅仅是一个刚刚到文化馆上班的农村残疾青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得到臧东升老师的这般关爱。”

心存善念,奖掖后人,在方方面面给晚辈创造机会,使臧老获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李唯也告诉记者,“有时与臧老合作作曲,他经常说,把你的名字署在前面,我有时跟臧老开玩笑,说要扛他的大旗,其实我心里更认为扛的是臧老的人品这杆大旗,扛的是他的作风这杆大旗。”

“他是个守时、守信的人!”女儿臧蔓宁告诉记者,“接到创作任务,父亲从不会拖沓,一定会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经常的情况是,我回到家,看到爸爸端坐在书房的钢琴前,钢琴上放了几支红蓝铅笔,一边弹琴一边用笔在谱纸上修改;第二天,一沓写好的谱纸就会整整齐齐摆放在桌子上,等着文工团的工作人员来拿。”也正因为如此,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流行一句话:“有紧急的创作任务,就找臧老”。

在儿子臧博的眼中,“热爱党”是父亲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他告诉记者“父亲经常跟我说,自己就是个写曲子的普通军人,没有共产党、没有部队就没有他的今天;在住院期间,父亲屡次叮嘱我,不能向组织提要求,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别打扰别人,不要让别人来探望;在2014年父亲获得第七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期间,相关部门要求提供获奖证书,我把家里找了一个遍,原先有一橱子的证书却只找到零星的一两张,我问父亲,他笑着说搬了几次家都丢掉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父亲是为音乐而生,他就是个纯粹的音乐人;他没有留下过多的物质遗产,给我和姐姐留下的是他的品德,是他对党、对国家、对部队的热爱和永恒的音乐旋律”。

不汲汲于富贵,守着内心那份宁静,臧东升用纯粹的一生谱写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二字。

11月24日举行的追悼会上,老战友刘国政谱写了追思词《送别臧老》,从中我们或许能重温这位乐坛老顽童的音容笑貌:“他一生的华彩都在音乐之中。在音乐的天堂里,他是一轮太阳,曾经意气风发地冉冉升起,曾经激情万丈地艳阳当空,曾经染就了天边的五彩云霞……

谢别天幕时,臧老是到很远的地方釆风去了,天地之间留下了音乐的永恒!

臧东升简介

臧东升同志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军艺术系列音乐专业高级职务评选委员会委员,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其传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1937年10月31日,臧东升出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53年7月至1956年7月,他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攻读作曲专业,1956年毕业后进入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政治部文工团,不久被编入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从那之后60余载的岁月里,臧东升创作了歌曲《兰花》、《记得清》、《风儿吹来的故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迎亲人》、《老年乐》,歌剧作曲《沂蒙儿女》、《菊芳千秋》,舞剧音乐作曲《红流》、《十八勇士》,舞乐诗《大同梦》,舞蹈音乐《采药歌》、《东风万里》、《摊煎饼的小嫚儿》,电影音乐《两个小八路》、《孔府秘事》,电视音乐片作曲《青岛,青春的岛》,电视剧音乐《最后一个军礼》、《蒲松龄》等,共计约两千部作品,多部作品在全国、全军获奖。歌曲《情深谊长》1964年被著名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至今在全国广为流传,影响较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