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温暖17城:烟台母亲孔德娟将脑瘫儿子培养成才

进入专题:》》》》》》》》

[提要]烟台奇山街道奇中社区的孔德娟,从28岁开始孔德娟与脑瘫儿子相依为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她跑遍全国为孩子治病,平日一日三餐米饭、馒头加菜汤、咸菜。经过母子俩人不懈努力,儿子依靠积累的文学功底和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在街道觅到一份宣传工作。2013年,孔德娟和儿子成立了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去帮助更多的人。 

位于烟台奇山街道奇中社区的孔德娟,她的家面积不大,但温馨、整洁、干净,一些精致的小手工让这个不大的房子充满了家的味道。孔德娟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被诊断为永远不能站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在一般人的眼里,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见过这母子俩的人,都会被她们身上那种乐观和阳光所感染。

而今,坚毅的孔德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传递爱心的“使者”。“有那么多人帮助我们娘儿俩,我们要知道感恩!”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的成立,让带头人孔德娟成为有名的志愿者“孔大姐”,社区孤寡老人家、老年公寓、自闭症儿童家……孔大姐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止,而且越来越有力。

 孩子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1983年8月28日,26岁的孔德娟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手术台上死里逃生,早产、难产一个四斤七两的男婴,看到几乎用生命换来的儿子,她忘记了产后的虚弱和手术的痛苦,初为母亲的她陶醉了,给儿子取名牟村,乳名辉辉。

可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纪念日———“百岁”上。亲朋好友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疑问:“这孩子全身软绵绵的,眼神呆滞,是不是有什么问题!”面对亲友的质疑,孔德娟不愿承认,也无法接受,她立即带着儿子去了市区的大医院,诊断结果:因母体患病休克,导致婴儿缺氧而引发小脑萎缩,语言功能障碍,四肢瘫痪……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丈夫和孔德娟离婚,她抱着全身软绵绵的儿子回到母亲家,住在院内自建的棚子里,一想到28岁的女人要带着一个残疾儿子独自面对无边的苦海,她彻底绝望了,吞下了147片安眠药,扭开了一大罐液化气,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死神拒绝了她,当孔德娟睁开眼后,身边襁褓中的孩子触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看着正在啼哭的儿子,重生后的孔德娟暗暗告诉自己,孩子不能没有我,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从28岁开始,孔德娟与脑瘫儿子相依为命

孔德娟的工作场所———烟台芝罘区奇山街道上夼大厦附近一处公厕旁的管理房。1996年开始,她带着脑瘫儿子负责这处公厕的保洁工作,一干就是15年。

管理房大约有10平方米,一个沙发,一张办公桌,一组橱柜。“以前我和儿子就住在这里,吃住一体,今年搬到新房去住了。”她笑着说。这间小屋见证了孔德娟最为艰难的那段人生经历。

29年前,孔德娟离异后带着小脑脑瘫的儿子生活至今。“28岁正是一个女人年轻靓丽、享受人生的时候,我却要独自一人带着一个残疾的儿子,我也曾绝望过,但我不能放弃,因为我在这个世上的责任太重大了,儿子不能没有妈妈……”孔德娟说,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她跑遍了全国为孩子治病,平日一日三餐米饭、馒头加菜汤、咸菜。为了赚钱,她利用晚上和业余时间加工纸盒,压瓶子盖,糊酒瓶上的彩带,一个一分钱,一夜加工2000个。凌晨打个盹,白天去上班。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曾几次晕倒在浴池里和大街上。指着黑白相间的头发,她笑着说,30多岁时我的头发就几乎全白了,全靠染发。“不论怎样艰难,我对儿子不灰心不放弃。” 孔德娟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

下有儿子需要抚养,上有父母需要照顾。这两样,孔德娟都做到了。去年,她送走了病重多年的老父亲。“父亲有病十几年来,我一如既往地照顾父亲,我们家姊妹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尽各的孝心、爱心。”

“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上帝赐给我们这样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努力治好孩子,如果要二胎就等于提前给这个孩子判了死刑。”从上海回到家中,丈夫想要生二胎的想法被孔德娟一口否定,她几乎嘶喊出来:“孩子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我有责任抚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分歧导致夫妻间越走越远,最后两人不得不选择离婚。

有人曾跟孔德娟说,趁着年轻,赶紧找个人嫁了吧,别苦了自己。也有人给她支招:这样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你把他偷偷放到福利院门口吧。孔德娟哪里肯!“砸锅卖铁我也要把儿子的病治好!”时至今日,孔德娟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仍然心如刀绞。那日子怎么熬过来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些年,孔德娟除了上班,最重要的事便是推着儿子推拿。听说福山有位大夫推拿好,孔德娟每天下班后,用自行车带着儿子去三十里外的福山给儿子推拿治疗,不管风霜雨雪、严寒酷暑。

后来,为了能够时时刻刻陪在儿子身边,孔德娟干脆办理了停薪留职,申请去清扫公厕。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在公厕旁边有了一个8平米左右的“小家”,这样一来,孔德娟就能在工作的同时照顾儿子,寸步不离。这一住,就是10多年。

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孔德娟将自己的生活开支压缩到最低,一日三餐,米饭馒头菜汤咸菜。她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给厂里加工干零活,整夜不睡觉,有时也只能挣几十块钱。“在我心中,点点血汗钱就是儿子的救命钱。”

 为儿子开启新的人生

几十年来,孔德娟抱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诊,几乎踏遍了任何可以给她希望的医院。一次次地打击,一次次地希望,一次次地挣扎,孔德娟只有一个信念———与苦难搏斗,把儿子的病治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9年时,转机出现了。孔德娟从电视新闻上得知,济南的一家医院引进新技术,正试验治疗脑瘫这种病,这让孔德娟彻夜未眼:“带儿子上济南!”

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和漫长的住院治疗,儿子的病情有了突破性的好转,能坐稳,能站立,能迈步学走路了!

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疗和锻炼,孔德娟和儿子终于熬过了最严峻的考验。用毅力和坚强,向人生的苦难宣战,向病魔挑战!看着儿子摇摇晃晃地迈出第一步,孔德娟再也忍不住,掩面而泣,多少年来的付出,她此刻只有一个字———值!

孔德娟心里清楚:给了孩子生命,还必须教会他如何自食其力。所以,即便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未忘记给儿子良好的教育,孩子没法上学,她便每天晚上一边干着活,一边教他识字。后来经过反复思量,为了让儿子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负债累累的孔德娟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花5000多元为儿子购买了一台电脑,她要让孩子用脚学会操作电脑,与外界交流!

凭借多年来孔德娟坚持不懈的教育,儿子牟村依靠积累的文学功底和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在街道觅到了一份宣传工作。“他非常开心,一上班就去社区走访,每天坚持写稿子!”孔德娟欣喜十分。

今年母亲节,牟村还专门买了几束仿真花送给母亲,孔德娟把它放在了进门最显眼的位置。儿子长成孝敬、自信和独立的人,也是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脑瘫儿子用脚丫写信,愿为母亲遮风挡雨

跟随孔德娟来到她家中,儿子牟村正躺在床上上网,拿双脚操作鼠标和键盘。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种场景。本以为孔德娟的儿子会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她说,让自己最为欣慰的是儿子会读书识字,上网打字,虽然孩子的双手不能抓握,但双脚是灵活的。她常常教育儿子,要心怀感恩之心,感谢曾经帮助他们的民生社区居委会、市环卫处、身边的好心人等等。

随后,孔德娟向记者展示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去年母亲节,儿子给她写了一封信,收到礼物那天她哭了———“妈妈,你知道吗。儿子给你写的信,是我写任何一篇文章以来,最难以下笔的;是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难以表达出,我对妈妈深深的爱。”“小时候,我是在你的怀里长大的。现在,我更希望,让你依靠我的肩膀,为你遮风挡雨。”“妈妈我知道你很担心我的未来,可是,我要告诉你,真的没什么好担心的,我现在只是还没有找到我的人生目标,很彷徨。”“希望到那时,会有人这样说:这位是牟村的母亲;而不是,这位是孔德娟的儿子。”

母子俩要把阳光送给更多人

2013年,孔德娟和儿子在芝罘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帮助下,组织成立了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那么多人的关爱,让我们成为一对幸福的母子,人要懂得感恩,我们要把阳光送到更多人心里去,使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两年前,孔德娟得知一位名叫“晓辉”的女孩与儿子患有同样的疾病,同时由于苦闷和自卑,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我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苦难困惑,我们两家有缘相识,共同努力,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孔德娟找到女孩的母亲,坚毅的目光给了这对母女勇气。

2013年4月,她和儿子一起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以最纯粹、最彻底的形式回报社会。2014年4月26日,孔德娟和她的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的相关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

一个好人带动一批好人。在孔德娟和牟村的影响下,现在整个服务队有400多名志愿者。这其中,既有从国外回来的硕士志愿者方文,也有调班参加每一期志愿活动的上班族邢彬彬,还有带动同学一起投身公益的大学生宋欣欣,更不乏成功的企业家范晓苹……

这些志愿者,共同诠释着一个城市标签,这个标签就叫做———大爱。

自成立以来,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80多场次,服务人群达600多人次。“下一步我们想继续扩大志愿者的规模,争取奇山街道的每个社区都有我们的志愿者,让每个社区需要帮助的人都能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温暖。”孔德娟说,自己做志愿服务,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奉献每一份光和热。

稿件来源:大众网、水母网

相关链接

  温暖17城:青岛高铁铸造师宁允展的钢铁情怀

温暖17城:济南公交女司机董丹勇斗劫匪被授特等功

温暖17城:王远平跪着为村民看病的乡村医生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