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画家一定要有历史的担当

进入专题:》》》》》》》》

在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孔维克的《公车上书》,以勃郁沉雄的氛围、厚重激越的气势、生动传神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百年前中国历史上那苦涩凝重的一幕。转眼过去了四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推出的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中,孔维克又逾三年时间精心探索、苦心创作,向大家奉献了与《公车上书》同样尺幅的皇皇巨制《孙中山先生在青岛》。这幅作品中的人物比《公车上书》还要多,且多为近景人物,人物的服装及类型变化更大、更多,足以可见作者驾驭笔墨和群像处理的深厚功力。画家在资料的挖掘、事件的考证等方面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对人物的形象塑造、细节安排、环境烘染、道具刻画等方面用心穷工、颇耐细品,注意用笔着墨的传统意趣的同时,与西画的明暗处理结合得比较巧妙,使水墨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且在墨块与线条的转换上做了大量探索,将人物画的表现力特别是群像组合的画面形式大大提升了一步,其生动壮观的画面气氛、厚重凝练的笔墨效果,使作品的民国气息扑面而来。

画家一定要有历史的担当

孔维克

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一个集中全国美术力量进行弘扬主旋律创作的学术创举,之后全国不少省份都陆续启动了本省的“美术创作工程”。2011年山东省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后,我在创作选题上比较慎重,因为我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关系。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山东入围的有杨松林、徐青峰和我三位签约画家,中国画只有我一件,当时画的是《公车上书》。说来也巧,《公车上书》是100多年前中国发生巨变的开始,也是近代史的开端,那是中国第一次面临如何应对西方世界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历史选择了一代伟人孙中山。

这次我选择画孙中山,首先是与我之前的创作在内容和延续上有承接性,我比较熟悉这段历史;其次,作为民革山东省委的负责人之一,我对孙中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他非常尊敬。这样,我就很自然地选择了这么一个题材。并且当年在画《公车上书》时,表现群像式的众多人物就是我的一个兴趣点,也有了一定突破,这次选择在广场上大量人群的组合且多为近景人物,难度就更大了,这对自己也是一个艺术的考验和能力的提升。

应该让大家多了解孙中山。因为我想画这个题材,所以之前询问过很多人——辛亥革命与山东、孙中山与山东有没有什么关系?不少人都说没什么关系,好像孙中山没来过山东。后来经过资料论证、召开座谈会,才了解到孙中山曾两次来过山东,这中间间隔十几天,一来一去,给山东留下了很多佳话。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孙中山先生在山东的历史瞬间,让大家都知道这段历史,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所以,确定了“孙中山在山东”这样一个大的选题。油画家杨松林先生这次还是画孙中山,我们俩很有共同语言,一些素材、相关的话题我也向他请教过,共同探讨过。他画的是孙中山在济南视察黄河大桥,我画的是孙中山在青岛进行演讲,并且他在青岛视察了市政建设、城市绿化及港口管理等。这样方能完整地表现孙中山先生在下野后,呼吁并身体力行进行实业救国的一代伟人形象。

在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画过一幅《同志仍须努力——为国父孙中山造像》。当时恰逢台湾邀我赴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为了画好这张画,我特地去了国父纪念馆拜谒孙先生并藉此汲取艺术灵感。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副衣服架子,支撑着孙中山先生生前穿过的上衣和裤子,两边挂着一副孙先生的亲笔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件摆设让我非常感动,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艰苦奋斗的一生,他在病魔折磨的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激励大家,但他本人已经乘清风而去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像一件“装置艺术品”呀,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产生了构思。我就画了一个晚年的孙中山肖像,两边配着这副对联。我在题跋上加了几句话,孙中山先生想看到的那种现实,今天实现了。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民革中央副主席齐续春先生注意到了这段话,认为这个观点与他相合,特别让我打印出来发给他。画这幅作品时,我已经在构思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另外,我还到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老照片、明信片,到青岛三江会馆、德华中学遗址作过实地考察,还访问了一些了解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比如横幅上的“热烈欢迎孙逸仙博士”字样,就是一位专家特别提出来的。

为什么选择这个瞬间来表现《孙中山先生在青岛》?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在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终于在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创建了中华民国。但却因革命的软弱而拱手让权于袁世凯,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而专注于实业救国。1912年秋,他应袁之邀北上“共商国是”。当时刚发生了临城大劫案,若从上海坐火车直接去京要路过枣庄滕州一带,路途很不安全,所以采取了坐船来山东,再转火车,遂有了两次在山东逗留的佳话。在济南他专程考察了黄河铁路大桥,在烟台他嘉许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在德据青岛他对港口、市政、造林等都有很好的评价。9月28日孙中山由山东同盟会主持人徐镜心、刘冠三等陪同下一行40余人由济南乘火车至青岛访问三天,曾在三江会馆广场、广东会馆、德华大学、基督教青年会等多次演讲,尤以广场这次规模较大,万人空巷、颇受欢迎。在去青途中孙中山曾为高密同盟会员侯芝庭题词“要立志去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在青岛的几次讲演中,他呼吁每个有抱负的国民都要做实事、做大事,为国家的富强和振兴而奋斗不息。同时亦强调国人要以开放的胸襟学习西方文化,也只有把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西方的科学严密实效相结合,中国才有希望产生质的飞跃。要做大事实事,空谈误国,实业兴邦,是为先生此行演讲之要旨。先生的务实求真、关注民生的思想至今影响深远。

《孙中山先生在青岛》与《公车上书》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都是对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和笔墨塑造上有所推进,但前者的难度要更大些:一是人物更多了,而且都是近景人物,要求形象更具体、生动,笔墨与形象契合得更加紧密。二是人物服装变化也多,尤其是大量的黑衣服——中国画表现黑衣服一直是个难题,我用大量的没骨画法画黑衣服,尤其是前景的三位警察的背影,难度很大。再则画面中有一些古人没画过的道具,包括汽车和洋车,在表现技法上都有所突破。三是在细节塑造上注重用笔的组合、行笔的快慢所带来的质感变化,如大量的礼帽、毡帽等各种各样的帽子,这些帽子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特点。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包括人物的头发,这里面比较多的就是民国时期女孩子的发型。还有布料的变化,如讲台上那些人物的丝绸、亚麻布、棉袄等质感的表现都很强。上面提到的这些,以前在中国画上很少有人表现,我自己也没画过。四是在一些细节的塑造上比较讲究,如糖葫芦的质感,以及麦草、横幅、布帘、纸标等。尤其是画面里的菊花和杂树都要符合整个画面的要求,这样又见笔又见墨。以前人物创作中出现的花鸟,一般都是把花鸟画的技法直接搬过来,如那样就会显得不协调了。同时这些表现又要不同于西方绘画,不能用素描生硬地表现,要用笔墨来融合光影、结构等因素。这就是中国式的表现,同样也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质感来,这些都是有所突破的。五是在构图上力求饱满热烈,在用墨上注重凝重厚实,在造型上追求真实拙朴,总体的气氛力求营造出一种凝重大气的感觉。

这张画筹备了近三年,但画正稿仅两个月,那真是煎熬。因为到了“实战”阶段,不可能完全按原来的设计那么理性地来画画,要笔笔生发,多数的形象可能还需要改动。要抛掉一切假设,调动一切手段和情绪为画面服务。要让画面自身是协调的,笔墨是鲜活的,气氛是生动的。画起画来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我把工作安排妥当之后,谢绝一切应酬将自己置于一种半封闭状态。除了出去开会之外,只要进了画室,就完全进入了自我的世界、进入了这张画。画室墙上挂满了老照片、速写,桌子上摆满了老照片、文献资料。画累了就睡、一觉醒来就画。不分昼夜、没有钟点。也不出去吃饭,自己泡个方便面、拌个凉菜,一顿吃不了放进冰箱下次再吃……累了看书也是看民国人物传记和辛亥革命的资料,画起画来我耳朵里也是民国的声音:画室放的电视光碟是从台湾带回的《老兵回忆》《民国人物访谈》《宋氏三姐妹》《孙科传记》《两蒋传记》等。只有在这么一种气氛里,才能把它画出来,画出民国的味来。

我的艺术创作有四五个系列,其中我最看重的就是现实主义创作系列,即运用传统的水墨工具采取创新的手段来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公车上书》、《孔繁森》、《齐鲁曙光——党的一大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肖像》、《同志仍须努力——为国父孙中山造像》、《孙中山先生在青岛》,还有一系列的生活人物的写生创作等,都属于这个系列。这个路子源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画改良运动,它催生了新中国人物画的崛起。可以说现代水墨人物画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种,在近百年来经过三四代人物画家们的共同努力才走到了今天,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在造型特点、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技法上都与传统的人物画不同,从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

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曾经出资让画家画过博物馆作品,当时产生了像《决战前夕》《狼牙山五壮士》《地雷战》等脍炙人口的优秀美术作品。但大部分是油画作品,国画很少。因为那时的中国画表现力度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画面大了以后容易显得空,没有震撼力。但艺术走到今天,我想应该有一批人在这方面做出探索,看看中国画究竟能不能有承载重大历史题材的份量,能不能有世界级震撼力的突破。画《公车上书》和《孙中山先生在青岛》,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目的去尝试的。

当下,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艺术观念百花齐放,没有了禁锢和禁忌,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啻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作为写实主义的水墨人物画,目前已有了下滑和衰退的趋势,各大美院也不太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这种艺术形式最见功力,也最费力不讨好,年轻人们往往不想下此苦功了。现代水墨人物画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智慧、几代人的积累,如失去了传薪之火,将会非常可惜。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现实主义应该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流》,来呼吁年轻的画家们要在这方面多做探索。当然我自己更是在身体力行,以后还要在这条路上继续往前开掘。自己对此也很有信心,因为除了平时进行的一大批写实主义创作探索外,这种重大工程式的中国人物的巨幅作品已经有过两张的创作经历,感觉一张比一张更成熟。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也绝不会重复自己走过的路,将要竭力使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薪火相传,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