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丁再献:探寻山东100古村落 用视频留住乡村记忆

摘要: 但是据我所了解,到目前为止,我省仅有16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全省约有6.5万个行政村,根据前期初步摸底,其中388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庄基本符合传统村落标准。2014年5月,我省住建厅、文化厅、文物局、财政厅组织启动首批山东传统村落评选工作,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村庄,向国家四部委申报推荐进入国家级名录。

进入专题:探寻山东最美古村落

编者注: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书法家、作家、诗人,著名东夷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山东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并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现任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等。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距今万年的东夷文化、8500~7500年的西河文化和后李文化、7500~6500年的北辛文化、65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4600~3900年的龙山文化、3900~3600年的岳石文化均发源这里,东夷人始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始创了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骨刻文字,而众多的骨刻文字原件全部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遗存地。山东作为拥有近万年农耕文明史的省份,考古发现最原始的古村落就发源于在山东。但是据我所了解,到目前为止,我省仅有16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全省约有6.5万个行政村,根据前期初步摸底,其中388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庄基本符合传统村落标准。2014年5月,我省住建厅、文化厅、文物局、财政厅组织启动首批山东传统村落评选工作,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村庄,向国家四部委申报推荐进入国家级名录。

我省现存基本符合标准的388座传统村落,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新浪山东创意推出“探寻100古村落”项目。新浪山东的这一创意,是我省乡村旅游宣传的一大举措。这对于好客山东的品牌进一步推广,对璀璨县城、魅力古村、优秀景区进行全方位多平台的宣传推广和口碑打造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100古村落的探寻项目对于人们记住“乡村记忆工程”、“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留住传统”和保住山东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命脉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直至今天,至少一多半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考古发现,在山东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不仅黄帝、蚩尤、仓颉、颛顼、少昊、唐尧、虞舜等众多人文始祖诞生或长期生活于山东,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科圣墨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史圣左丘明、工圣鲁班、医圣扁鹊、农圣贾思勰、和圣柳下惠等十几位圣人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也都诞生于山东,这些历史人物出生的古村落几乎全部存在。这些圣人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体现着山东人民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存在于这些村落里。

而其实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的古村落在不断的消失。正如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日渐式微,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 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坚持保护和利用并举,开发旅游业是让人们认识古村落的有效路径。近些年来,不少古村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为古村落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旅游业发展,这些古村落很可能藏在深山人未知,或成为罕有人迹的荒凉之地。但也发现有的古村落开发时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失去了古村落原貌的现象,这应当切实引起开发部门的高度重视。坚持保护和利用并举,开发旅游业的是让人们认识古村落的最佳路径。

如何更好地保护古村落?第一,要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或工作委员会,要有专人管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订法律法规,搞好组织协调。第二,要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指导建设单位进一步树立在保护与开发的科学理念,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尽量做到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三,政府部门应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规划,要有长远规划,发展目标。 第四,应和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一样,设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基金。 第五,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开展各种有效的传播活动,努力扩大人们的知晓度。

总之,应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让人们将山东的乡村故事、乡村记忆、乡村传统记载下来,传播出去,使之不断传承光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