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张秀莲:鸡毛信拧进车轴传情报

综合
关注
泰山晚报供稿 (本报记者 张隆德 实习生 赵晟 文 陈阳 图)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眼看国土沦陷、生灵涂炭,年仅10岁的张秀莲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面对日军严酷的扫荡,她和村子里的孩子们组织起抗日儿童团,配合民兵掩护乡亲们转移,站岗、盘查、送情报成了她的主要工作。时光轮转78年,张秀莲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可对于那段历史却还记忆犹新。近日,记者拜访张秀莲老人,听她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和她前半生的戎马生涯。

档案
张秀莲,女,生于1927年,山东莱芜苗山镇人,10岁投身抗战。现居泰安。

1946年拍摄于章丘
老师夏洪涛为掩护群众牺牲
张秀莲出生在莱芜市苗山镇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曾任小学校长,母亲是村里的妇救会长,在父母的影响下,张秀莲从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的父母都在七七事变前就入了党,他们教育我不缠脚、剪发、学文化,这些进步的思想在对那个时候的女性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张秀莲作为学校里惟一的女生,不仅学文化,还带动其他妇女反封建、破迷信。
1938年,泰莱地区的斗争环境十分恶劣,日军到处扫荡。在抗日最艰苦的时候,张秀莲的父母响应党的号召,动员两个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和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张秀莲也参加了八路军后勤生产部门。
“徂徕山起义后,领导干部分头下山建立组织,我们学校5名年轻老师响应号召,脱下长袍参军抗日,夏洪涛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敌人的围剿过程中遇难。”张秀莲说,1938年,夏洪涛担任泰安县大队教导员,带队驻扎在岱岳区良庄镇茅茨村,在日军的突然扫荡中,夏洪涛为了拖住敌人给老百姓争取转移的时间,带领战士在茅茨村村口设卡阻击日军。
村里的老百姓成功转移到大山中,保全了性命,但由于敌众我寡,夏洪涛和两名战士牺牲。
战斗结束后,日军在村里放火,随即离开。待敌人走后,村民们将夏洪涛的遗体安葬在村口。“夏洪涛烈士的遗体应该安葬在烈士陵园,后来我也多次去茅茨村协商过此事,但是村民很坚决,认为夏洪涛是为了茅茨村民而牺牲,应将他安葬在村中,让世世代代的茅茨村民缅怀他、纪念他。”张秀莲说。
“全国解放后,夏洪涛的哥哥夏俊卿(时任中国交通部航运司司长)专程来找我,希望我帮他找找夏洪涛的孩子。”张秀莲介绍,夏洪涛和妻子张乃珍相继投身革命,为防止被汉奸和敌人加害,他们将出生不久的孩子寄养在徂徕山老百姓的家中。随着战争环境恶化,夏洪涛和张乃珍分别随部队迁徙作战,失去了联络,也没来得及向家人嘱咐孩子的具体位置。
全国解放后,张乃珍在开封逝世,一家人都在到处打听孩子的下落,但却没有任何线索。
“为了找夏老师的孩子,我召集了所有地区妇联主任召开妇代会,至今孩子仍下落不明。”张秀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动身边的所有力量找寻孩子的下落,时至今日,她仍旧把这当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1949年夏,随部队南下时在南京拍摄
鸡毛信拧进车轴传情报
1942年,日军不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为了达到控制根据地的目的,日军依托古德范村南侧的响水湾据点,每隔二三里地就设置一个碉堡。“这一年,敌人开始在我们庄南、响水湾据点北侧的山顶上修建碉堡,这对我军发动攻势极其不利。”张秀莲回忆,响水湾在老革命根据地,民兵、武工队经常对日伪军进行打击,日军从据点出动都是成群结队。为修碉堡,日军砍伐了百姓家里的枣树、荆棘等带刺植物,在碉堡周围围起木寨,用以抵挡进攻,修碉堡时,日军都是白天行动,天黑后返回据点。
在摸清日军建造碉堡的规律后,张秀莲和其他6名儿童团成员跟随张敬竹对碉堡进行了数日的拆除。“张敬竹是自卫团战士,他负责观察响水湾据点日军的动向,我们儿童团的就上去拆碉堡和木寨。只要张敬竹看到据点里穿黄皮的出来,就喊我们撤离。有一次,敌人的骑兵突然出据点向碉堡方向奔来,我们赶紧藏进山沟才幸免于难。”在张秀莲和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日军建造的碉堡总是无法完工,被迫放弃。
为加强控制,日军任命伪乡长、伪村长,借助他们的力量向老百姓征粮。
为更好开展对敌作战,武工队潜伏进响水湾据点暗杀了伪乡长,在推举新任伪乡长时,武工队又提前得知情报将其截杀在路上,由地下党董华茂冒名顶替当了伪乡长,长期生活在敌人的心脏,而和他的情报传送就是靠张秀莲送书信。“为了方便来往,我和董华茂也成了‘亲戚’。”张秀莲说,她在儿童团期间,假扮成走亲戚的小女孩,扛着纺线车,将鸡毛信拧进车轴,顺利通过了据点日军的盘查,实现了据点内外的情报互通,为我军掌握第一手情报奠定了基础。
1943年是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鬼子经常出来扫荡,每到一处都是杀光、烧光、抢光,手段极其残忍。抓住了疑似民兵的百姓,就带回据点猛灌辣椒水,甚至挖坑活埋。同年,为了控制根据地老百姓,日军派重兵前往常庄集(根据地主要的集市),强迫摆摊的商贩把货物搬运到响水湾售卖,以便日军控制。遭商贩反对后,日军在高岗处架起机枪,对手无寸铁的商贩和老百姓进行扫射,数十人倒在了血泊中。
1945年春,苗山据点的日军节节败退,于3月份撤离。县人民政府开始组织工作,张秀莲作为工作组中惟一一名女性,主要负责妇女儿童工作。
“8年抗战,多少百姓流离失所,他们对日伪军和汉奸恨之入骨,所以赶走了鬼子,我们首先要召开公审大会,让受过压迫的老百姓出来反奸诉苦,揭发汉奸的罪行。”张秀莲组织老百姓指认汉奸的罪行,按照罪行的轻重给他们量刑,大会上,罪大恶极的汉奸头子王某被当场枪毙,人民政府获得百姓的拥戴。

1949年夏,随部队南下时在南京拍摄
南天门伏击活捉电报局长
1942年,日军不断对泰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泰安城也被日军占领,开始实行强化治安、三光政策,平均每隔三至五里便设有一个敌伪据点或炮楼。根据地也开始实行大县化小县,部队化整为零,广泛开展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泰山军分区泰历独立营的四百多人只能利用日伪军撤回据点的时间进行休整。1942年8月,独立营休整期间,廖容标、鲁宝琪和张正德等20余人从泰山后山上山,恰巧在南天门碰到了从山前上来的日伪军,在交战中我军大获全胜,这一反扫荡中的小插曲日后也被泰城百姓传为了佳话。
据张秀莲介绍,张正德一行20余人趁着天黑从后山向上爬,第二天凌晨4时许顺利到达日观峰。晌午时分,张正德等人在南天门用餐期间,发现对松亭有一群身着黄衣的人。“鬼子上来了,有十多个人。”张正德考虑到首长的安全,赶紧向廖容标报告,并建议赶快下山。“如果现在下山,敌人上来后就是居高临下,我们要吃亏,准备打。”廖容标一声令下,李兆亭连长和几名战士带一挺机枪,埋伏在南天门后的大屋里,刘锡坤则带了几个警卫员和便衣埋伏在南天门,张正德和通讯员在楼上观察敌情,约定以其鸣枪为号。
就在这时,走在日军前的两顶轿子上分别坐了一男一女,引起了张正德的注意。“看!带着洋刀,我们抓活的。”待头一顶轿子刚进南天门,刘锡坤和警卫员立刻上前捂住嘴下了刀,后一顶轿子上的女人见此情形立刻下跪求饶。这才知道这二人原来是长清县的伪中队长和他的老婆,与后面的日军是一同上山的。眼看鬼子临近,两个战士把此二人押往天街棒槌家小铺内看管,其余同志则等待伏击鬼子。
过了不一会,十几个鬼子爬到离南天门还有七八个台阶时突然停下了,开始哇哇乱叫。张正德以为暴露了,刚准备打,却发现其中一个敌人拿出了照相机兴致勃勃地拍照。见此空档,张正德二话没说开枪射击,鬼子听到枪响,马上向南天门里冲,正中我军下怀。一时间驳壳枪、步枪、手榴弹的响声不绝于耳,很快,十几名鬼子倒在南天门下,一人大步向山下逃跑。见状,李兆亭提起驳壳枪紧紧追赶,顺利将逃跑的鬼子活捉了回来。
清理战场时张正德发现,除了一个被活捉的电报局长间本外,鬼子伤2人,死了9人,我军无一伤亡。“泰山上这场伏击战,我军缴获了不少物资,更重要的是,活捉了间本,日伪军提出用武器弹药交换,遭到拒绝。”张秀莲说,间本被感化后反对战争,被我军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