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部分山区旱情严重 水位下降居民水井干涸

大众网
关注
由于持续干旱,不少水库及湖区周边的居民被迫改变了生活方式。在济宁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区微山湖,部分鱼业养殖区已长满了水草,从事渔业十几年的村民放弃了水产养殖,转而从事其他职业。而在曲阜市尼山镇一些旱情较为严重地区,居民用水、农田用水也逐渐紧张。
村庄内四成自建水井已断水
“我家这口水井已经打不上来水了,每天都是去邻居家借水喝。”曲阜市尼山镇东白村村民李阿姨告诉记者,从13日开始,她家的水井便断了水。打开李阿姨家的水泵电源,记者只听到地下电机运转的声音,却没看到一滴水抽上来。“前天抽上来的最后半桶水还放在那里,刚抽上来时里面全是沙子,沉淀了两天才能用。”李阿姨指着灶房里的半桶水说。
如今,东白村近四成居民家中水井打井深度都在35米左右,由于干旱、水位下降等因素,这些水井大多数已经无法抽上来地下水,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已经开始打60米的深水井。为应对干旱,大部分居民家中灶台、院子都有储水的大水桶,浅水井的居民只能去深水井的居民家中借水喝。
“水井打不上来水,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头一次。”今年53岁的党阿姨家里有两个院子,老院子的水井是30米深的,现在已经没有水了,为此,她专门在新盖的院子打了一口60米深的水井。“打井花了5000元钱,这是一个农民大半年的收入,但是为了能吃上水也只能这样了。”党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有些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村民用水特别爱惜,把洗菜剩下的水喂牲口。“再怎么省,一天一家至少得用两桶水,自个喝的、洗衣服用的水肯定省不出来。”党阿姨说。
在当地农田里,原本应该长得很粗壮的玉米苗,如今长势也都不好,一些玉米苗甚至出现了干枯的症状。“田地的幼苗都蔫了,如果再干旱下去,没有大量的水源进行灌溉,估计这些幼苗都会旱死。”东白村村民刘大娘说,这还是地势较洼的地区,一些地势较高的田地村庄公用的农田供水井已经无法抽取地下水,不能再用于灌溉农田,除非是天降大雨,不然只能眼看着玉米幼苗旱死。
水位下降,渔业收益减少30%
“这次旱情给池塘养殖造成较大损失,鱼池需要足够的蓄水量,才能保证养殖鱼类快速健康长成。合适的鱼池水深应保持在2至2.5米,目前,济宁养殖户较深的鱼池水深为0.8米左右,较浅的鱼池水深只有0.5至0.6米,有的甚至已经干涸。”据市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水位浅会导致水质缓冲能力差,水温升降较快、自净能力差,使得池塘单位水体载鱼量相对增加,水质容易恶化。“溶氧被大幅消耗,在午夜、凌晨极易导致缺氧浮头,甚至泛塘死鱼。”市渔业局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鱼体免疫力降低、水质变差、病原生物滋生较多,鱼类发病的几率也相对增加。为保持池塘水质,部分养殖户从6月中旬就已经基本停止投喂饲料。
此外,愈发严重的旱情使得湖水、池塘水位持续下降,不少养殖户降低了鱼苗投产,有的养殖企业总体产量下降约30%,对鱼苗销售和养殖效益均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池塘、湖泊水位下降,致使水体容积大幅减少,净化能力降低,致使发生鱼病和泛塘的可能性增加。随着旱情持续发展,许多养鱼户取消了鱼苗购买计划,导致鱼苗生产主体出现销售困难,特别是草鱼等吃食性鱼类的市场需求大幅降低。同时,四大家鱼、鲤鱼等鱼苗生长速度比正常水位时减小,鱼苗生长缓慢使养殖周期变长,影响了资金周转率,降低了养殖效益。
两城镇部分渔民被迫转行“我不干渔民已经有两年多了,赚钱多少都是次要的,主要是太操心,每年夏季如果没有大面积降雨,要想尽办法保住水里的鱼苗,现在家里虽然还有渔船,但也只是偶尔去湖里转转看看风景。”两城镇某村村民屈光明告诉记者,2013年前,湖里的水量十分充足,虽然不是“风调雨顺”,但比这两年的水量要多出很多。“这两年极端天气较多,有些养殖区环境污染严重,鱼苗在生长期过程中死亡的情况增多了。还有就是市场价格变动太大,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屈光明说。在两城镇,部分村民对渔业生产已经失去了信心。
“这两年湖水水位下降,主要是由微山湖区的周期性气候规律造成的。”据两城县房头村村民屈云华讲,按照微山湖区的气候规律,每12年左右就要出现一个连续2至3年的干旱期,降雨稀少,湖泊水源补给严重不足,这是湖水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沿湖县市区对湖泊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加重了微山湖的干旱。微山湖西部的沛县、丰县、鱼台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区,这些水稻种植区的河底普遍低于微山湖底,在每年6月麦收之后,水稻种植大量用水,形成季节性的用水高峰。(据济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