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抗战老兵吴斌:整夜不睡盯着日本情报

摘要: 从1979年到现在,92岁的吴斌已经在泰安生活了36年,但他从未忘记70年前的经历。在抗战时期,吴斌是一位搜集情报和传达情报的译电员。

泰山晚报供稿 看着电视里抗日战争的资料片,他又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从1979年到现在,92岁的吴斌已经在泰安生活了36年,但他从未忘记70年前的经历。在抗战时期,吴斌是一位搜集情报和传达情报的译电员。

对16岁便入伍参加抗战的他而言,战场不仅是前线的烽火连天,也是情报搜集和破译的斗智斗勇。他用10个数字传达着战场内外的信息,又为搜集情报冒险与敌人擦肩而过。

从私塾到部队,再到见证日本受降,七十余载过去,在平淡的生活里,当柔和的日光笼罩在吴斌身上时,有一种独有的平静。但每当看到电视里 抗战的资料片,都难掩内心的不平静……

老兵档案

吴斌,生于1923年,山东莱芜人。

1939年3月入伍,在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特务大队队部任警卫员,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被派到山东纵队机要科,任滨海军分区译电员。 现居泰安。

弃笔从戎 “发给我的枪比我还高”

1939年之前,作为家里独子的吴斌还在学堂里读书,上完六年级的他又和同乡的朋友念了一年私塾,每天呆在学堂的他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看看。1937 “七·七事变”爆发,吴斌怎么也不会想到,14年平静的生活会被战争残酷地终结。自那时开始,颠沛流离和心惊胆战成了他最平常的感受。

“也是从那时起我便立志参军,父亲没什么意见,但我母亲一直不同意,说什么也不行。”就在与母亲僵持不下的时候,影响他一生的人出现并带 他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我是跟着武中奇走的,当时武中奇在莱芜县扩兵,他跟我父亲母亲都挺熟,他跟我父母说,没关系让他跟着我走。”就这样当时身为山东四支队 特务大队大队长的武中奇把吴斌带了出来。吴斌告诉记者,离开家乡之后,他跟着武中奇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吴斌就做起了武中奇身边的勤务员。

1939年,16岁的吴斌刚刚入伍就跟随部队转移到了临沂,“当时临沂很穷,日本军统治得比较松,我们吃的饭都靠老百姓给养。”正因如此,所有 的一切对于还是新兵的吴斌来说很新奇,“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我一直都在临沂,那时候主要就是打游击。”紧张的环境促使吴斌很快地适应了 新的生活,打游击的时候,频繁的行军是家常便饭,一个地方可能只住半晚上就要转移,“那个时候我也站岗放哨,发给我的枪比我还高。”

  密电风云 靠10个数字传达最高机密

从1939年入伍到1941年,吴斌一直任山东四支队山纵四团勤务员,跟着部队打游击,虽然他没有与敌人发生过枪对枪的战斗,但刚参加部队那会,吴 斌所在的部队,就遇到了两次与敌人的冲突。

“大体是1940年上半年吧,在临沂一个村子里,我们占了一个山包子,敌人在山下,我们没看到敌人,虽然没放过枪,但那时候的想法就是怎么把 日本人消灭。”吴斌回忆说,抗战初期日本人武器也很落后,他们因为年龄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所以对战斗也没有那么恐惧,尤其是打上仗以后,根本顾不上去想生与死。

吴斌回忆说,1941年冬,日军的“铁壁合围”开始了,“三光”政策也随之而来,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那时候日军和伪军采取了 很多办法,想‘铁壁合围’‘远距离奔袭’,‘铁壁合围’是一种大部队严密交互包围的战法。那个一到扫荡的时候敌人会出现很多兵力包括伪军, 就是层层包围,进行扫荡。”“远距离奔袭”指在较短时间内向远距离之外的敌方目标发动的突然进攻。这些战法对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极 大的伤害。

1941年,吴斌开始学习机要工作,并被派到山东纵队机要科,任滨海军分区译电员,“我们主要工作就是跟着指挥机关,传达最核心最绝密的信息 ,我们靠10个数字来传达领导指示。”因为当时既没有电话也没有别的通信方式,惟一传达信息的方式就是靠无线电通信:一个是电台一个是机要科译电员。

说起自己译电员的工作,吴斌一直强调,这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工作,但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危险,“有一次我们得到情报,说敌人距离我们还有 200华里,大家都觉得距离还远,但当天晚上,我们就遭到了突袭,当时没有想到敌人速度那么快,那时候日本人采取的方式就是‘远距离奔袭’, 虽然距离远但日本人采取了骑兵等一些办法,袭击了部队,警卫连首当其冲与敌人展开了战斗,敌人还在门前放上了催泪瓦斯,在前方掩护下我们得 以从后门逃脱。还有一次就是我们行军途中需要爬山,但是因为受到汉奸误导我们进入了敌人的包围圈,爬山过程中就有机关炮向我们打来,这个时 候只能往前跑,奋力爬过那座山后,情况就好了。”

斗智斗勇 带无线电搜集情报,与敌人仅隔一沟

“那个时候我们掌握的都是一些绝密情报,对译电员而言,纪律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吴斌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部队要求他们不仅私信要公开 ,出门也要俩人同行,虽不同于前线打仗,但吴斌也要单独行动,外出搜集情报,“那时候我们就十来个人,穿着便衣,带着无线电台在村子里搜集 情报,后来半夜得到消息说敌人要进村,我们只能跑,天慢慢亮了,能看到敌人从我们身边走过,因为和村里的人混在一起,当时敌人就没怎么注意 到我们,但当时很近,就隔着一条沟,我们看敌人看得很清楚。还有一次也是搜集情报,也是夜间行动,行军途中遇到了敌人,那时战斗就是这样, 很多情况都是很难预料的。”

而回想起抗战快胜利的那段时间的工作,吴斌很是感慨,“平时我们的工作强度就很大,不睡觉是常有的事,人多点的时候能分上半夜和下半夜。 但在日本快投降的时候,我们最忙,那时候整夜不睡觉都是小事,主要就是传达日本人的情报,每一个情报都要谨慎对待。”

到今年,抗日战争胜利的第70个年头,92岁的吴斌仍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新闻的习惯,吴斌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每天都要准时看新闻,其他时间就 是在家里读书。在吴斌的家里,杂志报纸随处可见,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知足常乐”四个大字悬挂在墙上,“我们都是幸运的,就像武中奇写给 我的这四个大字,知足常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