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修学游 来齐国故都访名士之风
摘要: 齐国,周朝时的诸侯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偏北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省西南部,国都在山东省临淄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齐国故都”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了齐文化的尚变革、重开放、崇务实、尚法制、兼容并包的特色。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一场“穿越”之旅吧。齐国,周朝时的诸侯国,大致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偏北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省西南部,国都在山东省临淄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齐国故都”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了齐文化的尚变革、重开放、崇务实、尚法制、兼容并包的特色。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一场“穿越”之旅吧。
一、齐国故城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由于国君是姜姓吕氏,因此齐国又称“姜齐”。齐桓公在公元前681年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史称田齐。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湣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合纵攻破齐国,齐国国势衰退。后至公元前202年,田横自杀,刘邦攻城,齐国亡。
齐国故都临淄,是我国古代东方历史名城,位于临淄城北7千米的齐都镇。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都营丘,至公元前九世纪中叶,齐国第七代国君齐献公由薄姑(今山东博兴)迁都临淄,自春秋、战国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一直作为齐国国都达700多年,是我国早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国故城博物馆(@lyz936_mjdq9的博客)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因地制宜,实行“通工商之业”的政策,大力倡导渔盐女工,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如今,城内文化遗存主要属于战国和汉代。大城内有许多铁器、铜器、骨器作坊遗址,可以知道这里曾经是齐国主要手工业区、商业活动区的“市”,共有冶铁、烧铜、铸钱、制骨作坊遗址48处。齐国故城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秦城址之一。
齐国故城的考古发掘开始于1964年,考古发掘表明,齐国都城西依系水,东濒淄河,临淄因紧靠淄河而得名。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是宫城,是国君的宫殿所在地,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的高地上,东西长1.5千米,南北长2.2千米,城墙宽约在20至30米之间。城门外两侧土墙往外凸出,已具后代瓮城雏形。大城是官吏和百姓的居住活动区,东西约3.5千米,南北约4.5千米,两城总面积约16平方千米。据《齐乘》记载,临淄有13座城门,现已探明11座城门遗址,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城门门道宽度都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城内交通干道规整、纵横交错,把大城分切成十多个棋盘格式的区域。现已探明干道十条,其中小城内三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七条,于南北、东西方向各有两条宽17—20米的交通干道,经纬交叉,在大城东北部构成“井”字形,多与城门想通。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为东、西天然屏障和自然护城河,并在大城和小城的南、北墙外,挖掘宽25—30米,深3米以上的护城壕沟,与淄河、系水东西沟通,使水系相连,四面环绕。
二、齐故城排水道口

排水口外观(来源:@笨锄的博客)
齐故城地势南高北低,排水口建在齐故城西北部。为解决都城的给水、泄洪和排污问题,将人工挖掘的排水沟、护城壕,与天然河流有计划的联系起来,构成比较完备的用水、排水和城防系统。在齐故城西北筑排水道口于城墙下,长42米,宽7米,深3米,全部用天然石块砌筑而成,排水道口共3层,每层有5个方形排水孔,计15个孔组成,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排水道口构筑科学精巧,即可排水,又能御敌,这在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是一例罕见的工程。
三、桓公台

桓公台(来源:@笨锄的博客)
在齐故城小城内北部偏西,系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台南北长86米,东西宽约70米,台高约20米,台顶有两层,现整个台址外观呈椭圆形,台南坡缓,有新修阶梯100余级,直达台顶。台顶新砌灰砖花墙,墙内为正方形平台,登台远眺,四周皆为开阔地,桓公台周围景象一览无遗。台东、西、北三面皆为陡壁,台南正中立有“桓公台建筑遗址”标志一座。
桓公台是齐国都城内公建筑的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点。此台的建筑缘由,众说不一,或说是齐桓公会诸侯的地方,或说是“点将台”、“拜将台”。此台在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到唐朝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台上,故城桓公台。
四、姜太公旅游中心
姜太公旅游中心位于临淄城区,其主要景点有姜太公衣冠冢、姜太公祠、丘穆公祠、娱乐城等。
太公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东吕乡东吕里人(今山东省日照市东),吕姓姜氏,世称姜太公。受封于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他在任期间,“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从而五业俱兴,人民多归于齐,成为东方文明大国。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13年)姜太公卒,葬于镐京,齐人思其德,葬衣冠于此。衣冠冢墓高18米,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55米。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高度概括了姜太公的地位和丰功伟绩。1993年在太公衣冠冢北侧建姜太公祠。
姜太公祠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传统的殿堂庙宇式布局形式,建筑面积98平方米,主殿为歇山穿堂式,殿堂五楹。祠内有三君殿、丘祖殿、五祖殿、五贤殿、钓鱼亭、道士院等建筑。主殿供奉着姜太公彩绘圣像,还有齐国第二代君主丁公和姜齐杰出的继承人、第十五代君主桓公的塑像。主殿两侧有东西挂廊式配殿。西殿塑像是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和田单;东殿塑像是王玄甫、张天师、王重阳、吕洞宾和丘处机、殿壁有反映姜太公贫困生涯、避纣去商、习武著书、渭水垂钓、牧野大战、封齐救国、破莱争丘、太公治齐、惩治不驯、周王授权、传子归周等生平政绩的壁画。
姜太公祠东侧是丘穆公祠。丘穆公祠是1995年丘穆公一百代孙、台湾丘氏宗亲会邱正吉先生捐资修建的。丘穆公是太公三子,太公封齐建国而令穆公领阵营丘,其族人遂以丘为氏,穆公则是丘氏始祖。周泰以来,丘氏宗族弈世蝉联,支庶分局各地,后裔遍于中外。在穆公祠东配殿内陈列着姜姓源流考和姜氏宗谱。两祠的形式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序列、殿堂庙宇布局,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庄重古朴。祠内碑石林立,绿树成荫。
五、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碑志(来源:@lyz936_mjdq9的博客)
在临淄区齐都镇韶村,此处时盛齐时期歌舞戏剧活动的集中地带。相传约公元前517年前后,孔子来到齐国都城临淄,听了演奏的《韶》乐,称赞其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听后竟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韶》是古代著名的一部大型乐舞,主要伴奏乐器是古排箫,所以又称作“箫韶”。这种乐舞,其体裁形式庞大完备,仅歌唱部分就有诗词9段之多,因而又称之为《九歌》。其舞蹈部分也有9次以上的变化,所以又称其为《九辩》。音乐及伴奏部分也有9次以上的变换,故又称之为《九奏》。后人为纪念孔子闻《韶》一事,曾立有“孔子闻韶处”碑志。现存碑志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立,如今又加刻韶乐简介及古代乐舞图碑,嵌于韶院村大街一侧之壁上。
六、 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坑遗址(@翛然的博客)
稷下学宫在今临淄区齐都镇韶家圈一带。据《史记》等有关资料记载,稷下学宫创建于战国时期齐桓公在位期间,至齐威王、齐宣王式达到鼎盛时期。它的出现与齐国图霸争雄的政治目的密切相关。齐国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故城的稷下建造学宫,“揽天下诸侯宾客”。朝廷以优越条件,招致了列国的各派学者,参与稷下学宫的讲学活动和学术争论。兴盛时多达数百人,学术研究、辩论争鸣蔚然成风,成为名闻各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稷下学宫在历史上延续了150年,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的学术思想、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
七、 殉马坑

殉马坑(@快乐的博客)
位于临淄区河涯头村西,齐故城东北部。殉马坑是一处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和大贵族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20余座。在其中5号墓的周围发现了大规模的殉马坑。墓室南北26米,东西23米,南墓道长18米,宽12米。椁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巨石垒砌,南北长8米,东西宽7米,深5米,墓室早年被盗,随葬品荡然无存。唯有殉马坑保留完好。殉马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东西各长70米,北面长75米,宽5米,三面自然连接,成为一体,全长215米。
1964年、1972年和1982年先后发掘84米,清理驯马228匹。1982年于此建起了殉马坑展厅,展出驯马106匹。驯马分两行并列,头外向,侧卧昂首,整齐壮观。按其密度推算,全部驯马当不下600余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所罕见。专家推断,墓及驯马属春秋晚期姜齐第25代国君齐景公之墓及殉葬。
八、 临淄古墓群

晏婴冢(@快乐的博客)
在齐国故城及其周围的地面上,现存古墓150余座,大都是西周、春秋、战国至西汉国君、公侯和贵族的墓葬。主要有二公冢、四王冢、三士冢、管仲墓、晏婴冢、高溪墓、田穰苴墓、康公墓、田单墓、太公衣冠冢等。这些古墓形成了庞大而独特的临淄古墓群,其显著特点是因山为坟,埋葬中央,方基圆顶,封土高大,气势雄伟。二公冢、四王冢、三士冢都是东西排列,绵延相连,气势巍峨。临淄古墓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lyz936_mjdq9的博客)
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文化遗址上,建于1994年,是以后李春秋驯车马遗址为依托而建的。盖棺占地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中国历代古车马陈列和后李春秋车马地下展厅两部分,共分为4个展厅。有春秋殉马38匹,殉车13辆,还荟萃了从商代至明清时代的典型古车复原与模型,原样仿制古战车20辆,制作微缩模型近百辆,集中了近60年来古车马的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古车博物馆通过文物、模型、图片、名画、文字等全面展示了中国古车的辉煌历史和中国制车技术在世界车辆发展史上的地位,集文物保护与博览的双重性质于一身,是国内外首家专业性的古车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