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济南街巷 探索四大神秘古老教堂
济南,方方正正的城池,纵横分明的街道,之间穿插着数不清的小巷,它们又弯弯曲曲连接着无数的院落和溪泉,在这其中坐落着许多古老的教堂。教堂那高高的尖顶引发着我们的无尽想象,仿佛那里面就是我们所不知的另一个世界。让我们推开这扇厚重的大门,走进济南四大教堂,触摸它的神圣!
洪家楼天主教堂
洪家楼天主教堂全称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一般简称洪楼教堂,为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济南文化带的重要象征。 教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区东部,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东邻山东大学老校,以洪家楼村而得名,是济南市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堂为双塔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901年,建成于1905年,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威严高耸,蔚为壮观,基本属于欧洲12至16世纪初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闻名世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尔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极为相像。

洪家楼天主教堂
教堂主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中央通廊高大,进深很长,地面用青条石铺就,堂内设两排方形纵柱,柱头雕刻着镂空花卉,圆顶和墙壁上绘制的精工图案、雕饰和文字。高耸的穹窿顶上绘满了宗教壁画,细长的柱身布满玲珑的雕刻,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使人顿有庄严、肃穆、伟丽之感。
洪家楼天主教堂(图:@法国猪皮摄影师)
教堂里面的采光也很充分,其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强烈的光色效果。尤其是在日出时,东端圣坛处霞光灿烂,五彩缤纷;日落时,西面入口处则是光彩四溢,满目生辉。
洪家楼天主教堂(图:@法国猪皮摄影师)
作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该教堂结构合理,建筑质量极高,细部处理精致,整座建筑给人气势如虹、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之感,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术、传统工艺可以建造任何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精细的建筑。
洪家楼天主教堂(图:@法国猪皮摄影师)
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是比较纯粹的西方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细部看出中国传统的影响。教堂主厅的屋顶盖着中国传统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龙头,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洪家楼天主教堂在我看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位于济南老城区将军庙街西首路北,门牌号为将军庙街25号,因教堂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所以全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百姓以地名称为将军庙天主教堂,也称将军庙街天主堂等。该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堂、小修道院、主教公署组成,现为济南教区主教府,现驻神职人员有两位,所辖信教群众近千人。
目前该教堂对外开放参观,并举办相应的课堂教学。我虽不是信徒,来到这样的地方也是肃然起敬。这个教堂很有电影里的那种教堂的气势,虽然对外开放,但是参观的人并不很多,静谧的气氛更添几分神秘感。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作为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建设可追溯到16世纪,几经变迁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群为济南最早的近代建筑艺术代表作,教堂融合中外,兼采南北,地域特征明显,体现了老济南在殖民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建筑特点。其建设艺术,特别是内部壁画精美,宗教气氛浓郁,是济南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被列为济南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
由于“洋教堂”不为当地民众所喜爱,更因传教士仗势欺民,包庇纵容教徒胡作非为,引起义愤。有说法认为在教堂初建时,当地老百姓即在教堂四角各建一座关帝庙,以示抗衡。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济南爆发反对洋教的运动,教堂被当地愤怒的群众焚烧拆除,传教士亦被驱逐。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图:@口香糖)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正月初,法国主教江类思来山东施教,向山东巡抚提出索要教堂旧址,并重建天主堂的要求,由于当时清廷的软弱媚洋及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这里数十家民宅及湖田均被划拨给了天主堂。意大利主教顾立爵从1864年始开始重建工程,两年后主教堂建成并投入使用,高26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被罗马教廷核准为天主教济南牧教区总堂。

将军庙街天主教堂
同时,为了缓和与当地民众的矛盾,教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建造,并结合了济南民居的特点,石墙到顶,卷棚屋面,小青瓦覆盖,形式朴素,仅在门窗等部位保留一些西洋建筑特征,并特地在正门对面修建了一处照壁,成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1905年主教座堂迁往东郊新建的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即如今的洪家楼天主教堂)。这座天主堂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1966年被关闭,1979年6月23日成为济南首先恢复开放的天主教堂。如今随着社会各方面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增强,该教堂也得到了全面修缮,并在门前开辟了广场。
济南经四路基督教徒
济南经四路基督教堂,简称经四路教堂,为济南现有的七处基督教教堂(经四路教堂、后宰门教堂、南上山街教堂、裕忠里教堂、官扎营教堂、三里庄教堂、伟东教堂)之一,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425号。该教教堂南部立面堂原为山东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礼拜堂,1924年始建,1926年落成,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63.40平方米,为济南最大的基督教堂,也是济南商埠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经四路基督教堂
该教堂为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投资、设计、建造的基督教建筑,建成后也一直由中国教牧人员管理,其设计者为该处原临时礼拜堂第一任中国籍牧师李道辉之子李洪根,施工建造者为桓台籍建筑商杨长利、杨长贞 。其底层为毛石砌墙,二层以上为清水红砖墙、红瓦顶,色彩鲜艳明快,立面造型质朴庄重,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手法为基础,并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部分形式(例如使用了大量的长方形门窗,而不是西方惯用的半圆形拱式门窗 ),与整个商埠地区西式建筑的设计风格相融合。
经四路基督教堂(图:@梦济南)
经四路基督教堂(图:@爱购公园)
教堂外形壮观,造型吸收了当时济南商埠西式建筑的设计风格,内里装饰简洁,宽敞明亮,按座次能容纳约1300人进行宗教活动。可在教堂正门前有十几间平房,从斑驳的墙壁看来每座房子至少有几十年历史,这些平房很多被出租从事经营活动,影响教堂的整体风貌。
经四路基督教堂(图:@白茶子)
该教堂坐北朝南,平面为“工”字形,主体建筑高两层,地下一层。其南立面东西两侧为四层高的塔楼,塔楼为正方形,顶部为方锥形铁皮塔尖,两座塔楼之间是带巴洛克色彩的大厅山墙,大厅前面是高高的石台阶,整个主立面以横向线条为主,虽不如其他宗教建筑威严庄重,但建筑造型敦实真切。从台阶进入教堂后,先是一个三开间的小厅,小厅的左右两侧有楼梯通向二层的塔楼。小厅后面为高两层的大礼拜堂,进深三大间,二层周围设有回廊,内部空间宽敞。但内部的装饰比较简洁,宗教色彩不浓。
后宰门基督教堂
后宰门基督教堂,有时也称百花洲基督教堂,简称后宰门教堂,为济南现有的七处基督教教堂之一,位于历下区后宰门街西首路北,门牌号为105号,西临曲水亭街,北临百花洲南岸,在曲水垂柳的掩映下,显得分外幽静。
后宰门基督教堂(图:@山师文院旧时烟火)
该教堂为欧式建筑,建于1937年,原属基督教美国南浸会(简称美南浸信会),本是教会所属的一个诊所。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并把济南划分为“商埠区”和“城外区”两个区,“商埠区”为城内,“城外区”为南关、东关、北关等。在老城区的基督教信徒到城外的教堂做礼拜出城时,根据日军的规定要向守城的日本人行礼,信徒觉得心理上难以接受,于是教众商议在老城区建一座教堂。当时在济的美国信徒May出资一万元,在教会诊所的基础上又买了两处民宅,建造了礼拜堂,当时的礼拜堂东西宽10米,南北长15米。教堂建成后,由美国南浸会教士拿约翰主持教堂事务。
后宰门基督教堂(图:@山师文院旧时烟火)
后宰门基督教堂(图:@白茶子)
新中国成立,美国教士撤走以后,由中国牧师接管教堂事务。1958年下半年因教会实行联合礼拜,该教堂停止了聚会。1964年重新开放。直到文革开始,教堂一直在正常举行宗教活动。文革期间教堂被迫关闭,成为某机关宿舍。1985年政府将教会房产返还,于1986年4月的复活节恢复了宗教活动。
后宰门基督教堂(图:@口香糖)
1993年4月教会将礼拜堂进行改造,成为如今这种两层礼拜堂的格局,可容纳约600人。由于后宰门教堂地处泉城东部文化区,经常接待来济访问的国外基督教团体,居住在济南的外国信徒也常来此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