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泉城济南 寻访名人故居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历史名人在济南出生、生活。他们在济南,饮酌清冽的泉水,吹拂着大明湖畔的微风,漫步在曲水亭街。他们在济南,或建功立业,或编写文章,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让我们放慢脚步,走入老济南的街巷,探寻名人的故事!
辛弃疾故居
在济南小清河畔,有一个乡镇,名叫遥墙镇。遥墙镇偏东南3.5公里处,有个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四风闸。相传建村于宋代。这里一片平川,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闻名遐迩的宋代杰出词人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
辛弃疾是济南历城人,生于1140年。当他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山东人民纷纷起来抗金,辛弃疾集合了两千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的职务,和金兵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辛弃疾一生抗金抱负不得施展,就用词这一文学形式作为斗争武器。作者通过词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激励人民的抗金意志。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多样,爱国主义则是他词的基调。为纪念先贤,弘扬辛公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历城区于1996年在四风闸村恢复修建辛弃疾故里及遗址。1998年成立了辛弃疾纪念馆。
辛弃疾故居石坊(图:@捕鱼达人007)
仿宋六角亭(图:@捕鱼达人007)
当我们从南面进入,首先看到的是巍壮观的石坊,它的样式是根据群众回忆设计的四柱三门石坊,石坊正门的横额上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辛弃疾故里”5个大字。
穿过石坊是仿宋六角亭,踏上石阶走进亭,会见到在高大的石正面上方是按照铅山辛谱载放大刻制的“稼轩公遗像”;下方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安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在百花争艳的花坛簇拥中,辛弃疾的塑像头载儒巾,身披战袍,内穿护甲,腰跨宝剑,昂首挺胸,目视远方,像是在了望金铁马的沙场,运筹策划,整装待发。
稼轩公遗像(图:@捕鱼达人007)
瞻仰辛公塑像后,从仿宋的山门进入第一进院落,迎面正北是三座展室,正中的主展室将集中展示辛弃疾英雄豪迈的一生。在展室后面的第二进院落是一组典型的仿宋民居,这里将再现辛弃疾故居,运用彩塑形象地反映“聚抗金”、“幼承祖训”等历史画面。在民居院落外面东两侧将仿建“铅山瓢泉”和带湖植亭等景点,使游人领略辛弃疾南归故地。
纪念馆内彩塑(图:@捕鱼达人007)
辛弃疾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在此组织了多次青少年爱国教育活动。相约稼轩故里诗词朗诵会、稼轩书画联谊展、小导游竞聘会、感受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提供了施展自身特长、展现道德修养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青少年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相信如果带着孩子来辛弃疾故居,不仅能开阔眼界,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人物简介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满江红》、《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李清照故居
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设在趵突泉公园内、 柳絮泉北侧的一处庭院中,总面积约为360平方米。这一庭院北宋时为济南盛族张氏的庭院,到了金代改为灵泉庵,清末改为咸丰进士山东巡抚丁宝祯的祠堂。因清代初期诗人田雯一首《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人们误认李清照故居即在柳絮泉边,其后文人墨客皆牵合附会,遂有李清照故宅在济南之说。

李清照故居(图:魏征从唐朝走来博客)

李清照故居(魏征从唐朝走来博客)
因李清照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陈列厅里展陈着李清照的画像和著作,还有他父亲撰文的碑石拓片和她丈夫登泰山的题名刻石拓片,以及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叶圣陶、冯沅君、臧克家、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题字等。

李清照故居题字(图:魏征从唐朝走来博客)

李清照故居(图:魏征从唐朝走来博客)
附: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舍故居
济南老舍故居为20世纪30年代老舍在山东省济南市的住所,一共包括四处,其中两处已不存。
老舍在济南期间最早的一处住所位于原齐鲁大学的办公楼麦柯密古楼(该楼已毁于1997年的火灾),为二层西南边的第一个房间,在这里老舍创作出了以济南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1931年夏老舍返回北平并与胡絜青完婚,夫妇二人回到济南后,在南新街54号租住了三年,期间胡絜青生下了大女儿舒济。
老舍故居(图:@我在济水之南)
故居内陈设(图:@我在济水之南)
南新街为齐鲁大学北侧的一条有折弯的南北胡同,原建筑为一处砖头土坯垒建的茅草房,当时的大门位于东侧,主要房间位于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其中老舍住在北房,明房共有三间,另包括西山墙后边连着的一个用于堆放杂物的小暗间。在房间中部设有隔断,东侧的一间半为卧室,西侧的一间半用于会客和写作,书桌设在南窗下。
故居内陈设(图:@我在济水之南)
在此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1] ,也包括一些散文(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和幽默诗文。当时的院子中满栽各种花草,并有一眼水井,闲暇时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
老舍塑像(图:@我在济水之南)
附:人物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陈冕状元府
位于济南市古城区省府前街以西,泉城路以北的鞭指巷是一条颇有名气的老街。据说名字起源于当年乾隆皇帝执鞭一问“这是何巷”,宰相刘庸随口妙答“鞭指巷”。
鞭指巷之所以有名,还因为济南总共诞生过两位状元,其中之一的清代状元陈冕便诞生于此。在丁宝桢、马国翰等清代名士的故居于近年相继拆除后,隐于鞭指巷中的陈冕状元府如今已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处清代名人故居了。
陈冕状元府(图:@佛在济南)
陈冕状元府(图:@佛在济南)
陈冕天生聪颖,博闻强志,14岁的他便考中秀才,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秀才之一。24岁的陈冕在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也是清代建朝以来的第105位状元。
如今位于鞭指巷北段路西的9号、11号院有两个高大的旧式门楼,从门前的雕花抱鼓石和精细的木雕门楣看,这在过去决不是一般人家的宅院。推开厚实的黑漆大门,正对的是一面古朴的座山影壁,由影壁前的屏门左拐,眼前是一个十分大气的四合院。与大门的方位相对,正屋为五开间、前出厦的西屋,南、北屋为略矮的厢房,精致的砖雕盘头与石雕挑檐显示出当年主人的审美情趣。绕过西屋南侧的狭窄过道,我们转入一个同样规格的四合院,小瓦花脊的原始风貌虽然做了改动,但主体建筑格局依然如初。
陈冕状元府(图:@济南路边社)
状元府门口的石雕(图:@佛在济南)
保守估算,如今的状元府已有150多年的高龄,在砖木石结构的古建筑中已算得上是百病缠身的老人。如果不按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原则进行悉心维护,这样五年、十年下去,济南目前绝无仅有的一处清代名士故居将面目全非。如果陈冕状元府真的不复存在了。对于我们,对于济南,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附:人物简介
陈冕(1859—1893) 字冠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清水闸人,籍贯济南。清代状元,翰林院编修。早年从师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17岁时参加乡试中举,留在咸安宫任教习,并任国子监学正学录。1883年(光绪九年)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同年,其父陈恩寿因赈灾操劳过度病倒。陈冕闻讯回济南侍奉,父亡后,在家守制。1884年,黄河又发大水,陈冕秉承父训,捐家财赈灾。带领亲友,坐着小船,给灾民送饭送水,选择高处建简易民房多处,供灾民栖身。三年丧满,陈冕回京任职。1889年(光绪十五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1892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 。1893年(光绪十九年),在济南病逝,葬于城东丁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