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山"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登泰山、保平安。这句朗朗上口的口号如今已经传遍千家万户,很多人每年都会登一次泰山,为亲人和朋友祈福。今天,小编带你走进“天下第一山”,展开一场庄严而神圣的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行之岱庙
岱庙坐落于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而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汉柏”、“唐槐”,则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 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岱庙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评价道:在我国古代城市中心如今能保存这样瑰丽与完整的大建筑群,岱庙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也占有极高的地位,它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与建筑史的一个重要实例。然而,伴随着中华民族多难的历史,古老的岱庙也历尽了沧桑。解放后,人民政府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管理岱庙。1956年成立泰山管理处,1959年设立泰安市博物馆,1964年撤销并入泰山管理局。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岱庙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当代泰山人将严格按照“保护第一”的原则,做好泰山的各项管理事业,以“不负古人,无愧来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岱庙进行了全方位的浩大保护工程。古老的岱庙,又焕发出新的青春。自1978年泰山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岱庙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政要、各界名士。作为展示泰山历史文化的窗口,岱庙将对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岱庙有八门,南向五门,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岱庙北有一门,名曰厚载门,也叫后宰门。厚载取自《易坤》所说的“坤厚载物。”岱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也占有极高的地位。现在的管理机构——泰安市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是一所以泰山历史文化为主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泰山红门游览线 品奇秀风景
泰山关帝庙位于泰山登山古盘道起始处西侧,属古建筑中的坛庙祠堂类,始建于明代,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关帝庙为明代在泰安经商的山西商人所建。清康熙、乾隆、咸丰、光绪、道光年间曾多次拓建、重修。院落东西宽74米、南北长80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东院由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
红门宫是泰山的门户,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自古有“红门晓日”之景。“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称弥勒佛殿,供奉弥勒、药王、慈航观世音;西院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在,如我所愿,一并在此祈福。举首远望,泰安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极为壮丽。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传说孔子30多岁时,离开鲁国到齐国去,登上过泰山。还有一次,孔子和学生颜回一起登上泰山。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万仙楼,为明万历年间创建的跨道门楼式建筑。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元君。现均无神像,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镶于殿墙四周。门洞东侧有隐真洞,为旧时道人修炼处。门洞后额书“谢恩处”,传说古代帝王登山时,地方官员送驾至此而谢归,或称旧时香客登岱回归至此无恙,即叩谢元君保佑之恩。楼前有古柏三株,挺拔并列,苍翠凌云,碣书“三义柏”。再前西崖题“勇登仙境”,下有洞,洞内有石龟,俗称龟洞。
独辟蹊径 邂逅泰山最美风景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 意,1979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阁北有元君殿,内置元君铜像;西北是回马岭坊;西为依山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岭巅有金星亭,又名药王殿,其西为三大士殿。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明代诗人祁承濮曾写有诗句“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赞叹泰山十八盘的雄伟险峻。泰山民间流传着“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的佳话。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南天门位于十八盘的尽头,是登山盘道的顶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1984年南天门重修,并于殿北新辟一处观景台,围以石栏,供游人欣赏岱阴风光。南天门建立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所以又有“天门关”之名。南天门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门洞,条石垒砌,顶铺条石,四周冰盘式出檐,东西总长9.65米,南北进深6.26米,高4.7米。拱形门洞宽3.7米,高3.25米,上镶石匾额“南天门”贴金。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
泰山风景区之玉皇顶
从碧霞祠出来,大约走个20分钟就是青帝庙和玉皇顶了,爬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在山顶耗时一个小时了,祭拜过玉皇顶的玉皇大帝后,可以说登泰山的任务就可以宣告结束了。 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誉。供奉的就是乃天地万物的主帝。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
泰山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块空地,人可以站在一个适合的距离之外观赏,山崖布满了历代石刻,洋洋大观,如同一个天然的书法博物馆,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时所写的《纪泰山铭》,通篇隶书,字字烫金。泰山摩崖大字都写得很好,看碑刻题名,有不少是山东巡抚写的。中国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但写大字却不同,还得体兼颜柳,笔到意到,才稳得住。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很多人为能看见美丽的云海日出而登泰山,看日出应该是每一个泰山游客都有的心愿。但遗憾的是,泰山日出奇观却受制于自然条件因素,不是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建议登山前看一下当地天气预报。在泰山极顶观日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观陆地日出,另一种是观海上日出。白天和晚上体验不一样,晚上登有点遗憾就是在下山的时候沿途的风景由于太累了就无暇观赏了。日出那会儿人非常多,到了7、8点的时候,山顶就很空了。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祈福文化之旅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下了一篇泰山闻见录,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到明朝中期,随着香客增加,天街也繁荣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