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名山逛古村 漫步翰墨文化青州
当你真正来到青州,你会发现“小城大不同”。那些许久未曾见到的传统手艺、那些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走在大街小巷中笑脸相迎的居民……一切都让你觉得那么亲切、那么纯净。翰墨青州,漫步文化古城,你会被这里的纯碎所吸引。
青州是《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东晋始,历经隋、唐、宋、金、元、明等封建王朝,长达一千六百多年,虽建制仍频,然青州一直为州、府、郡、道、路的治所,是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门山(摄影:太极人)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属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她北衔金凤山、南依劈山、东临磨脐山、向西与驼山隔着瀑水涧遥遥相望,在她东北面的平原上,散布着几个低矮平缓的小山丘,青翠碧绿,称大奇山、马鞍山、卧蟾山、将军山、趴牯山以及火石山。以她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独具风貌。在夏秋季节,云门山南侧的“云窟”开闸放云,即时白云腾空而出,经云门洞冉冉升天,云门山因此得名。置身山巅,望云海时隐时现,云门仙境,名不虚传;天气晴朗时,绿地伴青山,层山叠峦,北国风光更使您陶醉,令您流连忘返。云门山早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

云门山(摄影:太极人)
云门山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古“青州八景”称之为“云门拱壁”。登临山巅,便可饱览“驼岭千寻”、“劈峰夕照”和“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壮丽景观。在主峰云门洞南西侧有一天然石罅,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当夏秋季节气压低时,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故称“云窟”。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一篇,说的就是发生在这个“云窟”的故事。

云门山(摄影:太极人)
云门山山势两面对称,宛如一顶乌纱帽,中间是主峰大云顶,两边的纱帽翅是指东峰——望海峰与西峰——射仙台,望海峰向东延伸,上建有东阆风亭,俗称望海亭;射仙台向西延伸,上面是一个宽广的平台,陡峭险峻。
位于云门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匠工非凡。修复的“望寿阁”,东西“阆风亭”,给游人又添了新的乐趣。云门山不仅有佛窟,还有不可多见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领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卧石像一尊。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所以不少游人,为图个吉利,已经把陈抟老祖的头和腚摸得净光发亮了。

云门山(摄影:太极人)
云门献寿在云门山巅之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为“云门献寿”。明嘉靖年间为衡王朱戴圭祝寿,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以“寿比南山”之意,在山阴处摩崖上镌刻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以讨好衡王。大“寿”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 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有“人无寸高”、“寿比南山”之说。众多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来青州旅游的首选,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最美好的祝福。
云门山上断崖峭壁间,遍布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题刻和碑碣。据《新唐书》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编撰了一部《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为西天弥勒佛下凡,应该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权欲熏心的武则天当然十分赏识。
旅游贴士:
1、交通
火车:青州客运站乘出租车40分钟路程;汽车:青州汽车站乘出租车20分钟路程;
自驾车:
(1)济南方向:从济青高速9号A口下南行,经新东环--南环路(向西行)--云门山景区约1小时。
(2)青岛方向:从济南高速9号口下,南行经市区云门山景区大约1小时路程。
2、开放时间:早7:00——晚5:00
井塘古村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人居住。前些年平墓得到考证,墓志铭记载有蒋姓。墓中对联云:“气结牛头征寿考,风生流水焕文章。”在村北土崖头上,存有半边烧木炭用的窑,窑下边是十几米深的沟,明末已建成瓦房。据古窑位置推测,当年建窑烧木炭时是块平地,后经若干年水流冲刷形成深沟,取名曰:“下沟”。村北三官庙东面有一道二米高的石墙,是先民们用来保护庙址的。这道石墙被南溜洪水冲下的石子石沙淹埋50公分,可见当时村东这条大沟距庙址有2米深。现在这条沟已被洪水冲刷的露出山根。这道石墙与大沟的形成记载着历史的岁月和光辉的足迹。

井塘古村(摄影:观海听涛诗意生活)
井塘古村现有衡王宜宾古宅一处,古井、古桥、古庙、古街为明代建筑,村内以古槐、皂角树、朴树等古树十余棵,以张家大院、孙家大院、吴家大院为代表的古院落120余处,古街近千米。古村落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专家认定井塘古村为全省(或北方)少有的村落,堪称古今奇观。上图为张家大院。进入村落核心景区张家大院,院内是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影壁墙”,旁边的一处石磨,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但看起来依然非常完整。

井塘古村(摄影:观海听涛诗意生活)
古街长约六百米,青石铺就台阶,呈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青石古街有四条,两边不规则的盖有古民房,全是石头到顶的草房。就是这样一座由石头垒成的明清古村,依着海拔约300米高的山体顺势建造而成石头民居,实为今古奇观。

井塘古村(摄影:观海听涛诗意生活)
井塘古村依托衡王府院落,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整个村落被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向人们展示着明代古村自卫防御功能。
旅游贴士:
1、交通
自驾路线:青州市市区——五里镇大街——左转向南4公里——(于千百惠超市处)向左转向南3公里——到达井塘村。全程13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井塘古村村南2公里,即青州玲珑山。
2、开放时间:早7:00——晚5:00
泰和山在绵延叠翠的青州西南山区庙子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泰和山,这里峰恋叠嶂,碧水相依,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是一处集森林景观、地貌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

泰和山(摄影:冯克军)
三峡谷由北、西、南三个峡谷组成,北峡谷全长5公里左右,内有3个自然村,连接有唐赛儿寨、朝阳洞、南寨、北寨、饮马湾、山神崖等景点。南峡谷全长3.5公里,景点由猴子崖、蛤蟆山主峰(海拔856M)、擦腚石、猴子溜等组成。

泰和山(摄影:冯克军)
西峡谷(别称:风箱道子)长约4公里,内有抗日时期的八路军四县作战指挥部遗址,峡谷内(雨季)有落差预计达30多米的瀑布,雨季更有喷出地面高达30厘米的涌泉群,气势壮观;高耸达200多米的垂直悬崖左右相对(别名一线天峡谷,两崖最窄处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游人罕至,险峻无比。三峡谷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内有不知名的溶洞群。

泰和山(摄影:冯克军)
泰和山拥有独特的天然胜景,天门、七峰联翠、看山狐、百鸟谷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遍布山林的100多种树木,使绵延100多平方公里的泰和山成为一处天然大氧吧。

泰和山(摄影:冯克军)
泰和山曾是农民起义军唐赛儿扯旗聚义的地方,明永乐年间唐赛儿揭杆而起,攻城除贪,震惊当朝,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与优美传说。
北门街因其北端的古青州城北门而得名,青石板街道,黑瓦、青砖、红栏、白墙,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飞檐高挑的门楼店面,经营着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印古轩、紫宝阁、兴盛堂、宝艺阁等等,无不洋溢着古文化的韵味。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清明上河图》所描述过的时代。

青州古城传统手艺
古街两旁多为原有建筑,古老的店铺和民房错落有致,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活插板门。店铺前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弯脖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显出街道的古老和沧桑。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

青州古城传统手艺
“磨剪子来还,抢菜刀!”一步入古街,就听到了这么一声吆喝,一位中年男子肩扛着一长条凳子,边走边吆喝。而在路边,有人正在织线,古老的纺车,摇啊摇,别有一丝韵味。沿着长街继续往里走,街道两旁处处都是古老的技艺展示:玩空竹、捏泥偶、手工布鞋、剃头挑子、打更人……千年文化古城的历史风貌在这里被还原,漫步古街,我们仿佛乘坐时光机,穿越回那个古老而有韵味的时代。

青州古城传统手艺
撂棒槌、满族八角鼓、山东快书、青州挫琴....。。行走在青州宋城非物质文化展演一条街上,数十项令人目不暇接的非遗表现每天分三个时段滚动上演,让到这里来的游客大开眼界。

青州古城传统手艺
伴着南阳河两岸一排排送元代到明清时期的复古建筑,一时间人们似乎穿越千年,再也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整条大街也似乎变成了另外一番时空。

青州古城传统手艺
宋城是仿照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景观而建造的古代建筑。虹桥、表海亭、归来堂、商业店铺、风俗表演等场所,充分展示宋朝辉煌的文化和民风习俗,是青州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

宋城夜景
宋城的夜景是很是迷人,夜景喷泉尤为突出,晚饭过后,很多市民都会去喷泉广场散散步,跟着音乐喷泉的节奏扭动身体、谈天说地,“慢生活”这样的词汇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从他们身上放佛看到青州人的惬意与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