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民俗文化盛宴 车水马龙间的"乡土瑰宝"
曹州面人
面人(面塑) 菏泽的民间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深深植根于乡间民俗之中,千百年来,一直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 化宝库里的"乡土瑰宝"。如:菏泽面塑,它是一种传统造型艺术,制做精巧,形象逼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建国后,面塑艺术受到重视和保护,得到新的发展。 并先后发明了有声面塑和动态面塑。菏泽面塑艺人随山东工艺美术代表团出访过澳大利亚等国家,作品还被选送往日本等国展出,1996年4月, 我市著名面塑艺人李芳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花供,它是曹县桃源集的群众运和传统工艺技巧,雕塑 成各种花草、瓜果、鸟兽、塔坊,每年农历正月实七,用以祭火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其原料一般为白萝卜、鸡蛋、面粉、山药等。雕塑方法,以鸡蛋和 面,象捏面人似的蒸成各种动物,然后再以颜料油彩上色而成。花供,原是旧社会当地群众用来供奉火神的供品,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观赏品。08年成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曹州面人(图:@菏泽吃喝玩乐)
京晋省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专家的亲切接 见和好评,在这一时期,我市推出了很多优秀剧目,如:《黄牛之家》、《黄桑店》、《两架山》、《栖梧山》、《万紫千红》、《拴娃娃》、《三拉房》、《牡丹 向阳开》、《向阳人家》等。其中,《三拉房》、《拴娃娃》等剧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都亲自观看过演出,为我市的戏剧事业争得了荣誉。
戏曲文化
菏泽号称"戏剧之乡",剧种多、剧团多、剧目多,名艺人多,流行剧种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等10余个。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全市戏剧活动已较普遍,早在1760年左右成立的"大姚班",名伶荟萃,在鲁西南一带有较大的影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国后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市戏剧事业鼎盛时期,专业剧团多次参加全国、华东、全省的戏剧观摩活动,并多次晋京晋省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专家的亲切接见和好评,在这一时期,我市推出了很多优秀剧目,如:《黄牛之家》、《黄桑店》、《两架山》、《栖梧山》、《万紫千红》、《拴娃娃》、《三拉房》、《牡丹 向阳开》、《向阳人家》等。其中,《三拉房》、《拴娃娃》等剧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都亲自观看过演出,为我市的戏剧事业争得了荣誉。

柳子戏(图:@菏泽吃喝玩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戏剧艺术出现了蓬勃生机。在全国、全省历次戏曲活动中获奖的剧目还有:《相女婿》、 《后娘心》、《牡丹案》、《红果累累》、《春暖梨花》、《汉阳案》、《拾爹嫁娘》、《乡下娘们》、《生儿容易养子难》、《张三李四》、《柴学进》、《法 魂》、《龙门渡口》、《启明星》、《清障》、《车马店风情》、《走出大门》等。其中79年两夹弦剧团自编自演的《相女婿》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法魂》、《龙门渡口》、《走出大山》等被评为省"精品工程"奖。
曹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 之中,指指点点,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 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曹州灯会(图:@菏泽吃喝玩乐)
夜婚
我们知道,在婚嫁礼俗中,礼一般是在白天举行的,但在菏泽,举行婚礼的时间却是在子夜,这就是所谓的“夜婚”。
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家要在结婚这天上午去女家抬嫁妆,而且只能用人抬,不能用车拉。到了下午,男家将吹鼓手请到家中,开始吹吹打打,然后新郎由两名男青 年陪同,并有4人或者6人打着灯笼,在吹鼓手吹奏的乐曲伴奏下,挨门挨户送谢帖(实际上是古代成人仪式的残留,用这种方式表明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 了),拱揖。送完谢帖后,吹鼓手到新房吹奏喜庆乐曲,招引群众说笑热闹,谓之“闹房”。闹完房后,才去女家迎亲。迎亲时男家抬两乘轿前往,一乘轿内抬着新 郎,另一乘轿内则抬着一只公鸡。而此时新娘则在娘家按风俗进行“上头”、“开脸”、“哭嫁”等一系列仪式,直到夫家迎娶者来到时“上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