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东喜迎八方来客 齐鲁民俗点燃羊年春节
山东贺年游在近期开始逐渐拉开帷幕。身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齐鲁大地,物产丰饶、文化深厚、民俗多彩。这里有热闹的秧歌,也有安静的木偶小戏;既有高达上的泰山封禅庆典,更有接地气的趵突泉灯会。今天就请跟着小编一起,走一走逛一逛,领略齐鲁大地上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
腊月时节,转眼就是新年。来山东过年,不仅有美不胜收的风景袭入眼帘,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充盈旅行。传统民俗所带来的弄弄年味保证让你不虚此行。
民俗之济南商河“鼓子秧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鼓子秧歌(图:@济南市旅游局)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鼓子秧歌(图:@小莫2002_82646)
发源于济南商河的“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为女角,伞又分丑伞和花伞,丑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多扮作青年,丑伞中的第一和第二把伞既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领舞者;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力,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棒一般由青少年扮演;花又称拉花,有地花(不踩跷)和跷花(踩高跷)之分,多由少女扮演。除以上四种角色外,还有一种丑角,亦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

鼓子秧歌(图:@齐鲁社区)
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秧歌队可定点表演,也可在行进中表演。当地称“街筒子”,又叫“串街”或“行程”。秧歌队按照乐队在前开路,伞、鼓、棒、花随后的顺序排成二路或三路纵队在行进中表演,当全部头伞进至街中心成一列并交换位置穿插队形以及所有角色做起各自的动作时,“串街”“行程”的表演就此达到高潮。接着进入预定表演场地进行定点表演。定点表演的第一表演段就是秧歌的主体部分“跑场子”,亦称“跑花场”。

鼓子秧歌(图:@济南市旅游局)
跑场子共分三个表演段层来完成。首先表演“打场子”。打场的方式各种各样,一般有武术、高跷、舞狮子和滑稽丑角表演,目的是扩大演出场地。接下来是打击乐队居场地正中偏后位、秧歌队面向乐队大鼓演出的“按场”。按场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文场即变换队形图案的“跑”,全体队员按照图案的表演路线快速穿行,交叉动作间隔均匀、有条不紊,跑动时脚下生风。武场主要表演“打”,即队员按照规定的路线原地或走动做有气势、有夸张、又勇猛的各种武打动作,一般常以优秀的舞蹈组合为
主要表现手段。如:“金龙盘玉柱”、“嘶马蜷啼”、“八条街”等。文武场则是稳中有动、时起时伏的表演在一个场景中交替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气氛。最后则是收场,也叫“刹鼓子”,即当秧歌队最多跑十几个、最少跑5个图案时由头伞示意收场,停止表演。整个跑场子的过程一般按照文场——武场——文武场的顺序组合反复,其节奏有快有慢,气氛上对比鲜明,情绪上有张有驰,效果醒目。

鼓子秧歌演员(图:@济南市旅游局)
鼓子秧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同时还表现了民间艺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艺德与情操。商河县牛堡乡杨庙村的韩振玉、惠民县石庙乡石庙村的王守忠、济阳县仁凤镇司家坊的司兴尊、阳信县勃李乡张王庄的张如信4位德高望重的鼓子秧歌老艺人,均被当地尊称为秧歌“博士”,他们虚心好学,勇于发展创新,以自己精湛的技艺独树一帜,并培养出三代头伞。他们创编的秧歌场图,流传至今,深受喜爱。
民俗之济南趵突泉灯会
济南趵突泉花灯会历史悠久,史载自唐代开始,济南游客就有春节、元宵节到趵突泉畔摆放花灯的习俗。现代意义上的趵突泉花灯会自1980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34届,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趵突泉花灯(图:@济南市旅游局)
趵突泉花等会是泉城济南春节期间颇具影响力的一项文化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最大规模、具有浓郁泉城文化特色的迎春花灯会。“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有众多诗句描绘它的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趵突泉灯会(图:@秋鸢2012)
济南趵突泉迎春花灯会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济南市一年一度举行的传统的灯会。从大年初一开始拉开序幕。趵突泉灯会历史由来已久。自唐玄宗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来,济南趵突泉便有了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千百年来,每年元宵节趵突泉处的屋顶、树上、水中、房内灯烛各处皆是,龙灯、狮灯、蟹灯种类众多。同时,还间杂以汉族民俗艺术表演。在济南一直流传着“不到趵突泉观灯,不算过年”之说。

趵突泉灯会(图:@秋鸢2012)

趵突泉花灯(图:@济南市旅游局)
济南素以泉水多而著称,有名泉七十二,趵突泉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三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商代,古《历城县志》对趵突泉作了详尽的的描绘,“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带的是北京的玉泉水。行至济南,品过趵突泉水,脸色大放光芒,立即令随从改带趵突泉水,将其称作“玉泉趵突”,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民俗之泰安泰山封禅大典
古语云: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称为“五岳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心中的“国山”、“圣山”。而封禅则象征着华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导向,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实际则是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祈洪福、求平安。泰安人民在每年大年初一,都有登岱庙祈福的传统。

泰山封禅大典(图:@泰安日报)
所谓封禅,“封”就是在泰山上筑圆坛祭天,报答上天的恩德;“禅”就是在泰山前的小山筑方坛祭地,报答大地的恩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时从天烛峰到玉皇顶登山的秦御道,便是以现如今封禅大典天地剧场处的登山古道为起点。

泰山封禅大典(图:@泰山风景区)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是由著名文化大师梅帅元先生在泰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古代帝王对泰山封禅、祈福活动的艺术提炼,呈现秦、汉、唐、宋、清五朝六帝封禅泰山时的祈福场景,打造出的一台气势磅礴具有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商业演出。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是山东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泰安市委、市政府和泰山管理委员会2009年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由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为8600平方米,其中舞台占地面积为5300平方米,观众区占地面积为3300平方米,共2756个座位其中御座包厢7个,VIP坐席200个。舞台依泰山山势而建,自然天成的泰山雄奇险秀的山水实景为封禅大典剧场营造了无与伦比的宏伟气势。整个场地呈V字型,舞台最高点为27米,观众席最高为16.5米,观众席与舞台之间形成45度的独特仰视观看视角。坐在剧场内仰望,四面是隐隐青山、观众席右侧溪水潺潺,花香虫鸣,月夜星空下,山风徐徐。

泰山封禅大典(图:@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登泰山,必看封禅!”也已成为泰山旅游新口号。游览泰山的游客们在欣赏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之余,领略封禅大典的独特封禅文化,祈福文化,在泰山之巅拜天祈求家人平安,在封禅大典拜地保佑生活美满,这正是“登泰山,看封禅,祈洪福,保平安!”的“拜天拜地”泰山封禅圆满行。
在旅游中彰显中华,在演出中弘扬泰山,在演绎中祈求洪福,在祈福中保佑平安,使封禅大典的祈福文化与泰山的平安文化完美融合。登泰山,看封禅,“拜天拜地”泰山封禅圆满行将是一次完美的祈福遂愿之旅。封禅大典在弘扬泰山文化的基础上,将封禅大典文化盛宴打造成泰安市对外文化教育宣传基地,形成泰安市乃至山东省弘扬泰山文化、宣传泰安形象的窗口。
民俗之德州木偶小戏
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一头是木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木偶小戏生动活泼,诙谐有趣,逗人喜笑,老幼咸宜,表演戏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王小打老虎》、《小秃子卖豆腐》、《秦香莲告状》、《李翠莲上吊》、《进香还愿》……等。

德州木偶小戏(图:@翔宇艺术)

德州木偶小戏(图:@翔宇艺术)

德州木偶小戏(图:@翔宇艺术)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