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品味百年老街风韵 寻访老舍先生的济南足迹

摘要: 老舍先生把济南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济南生活了4年半,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了。

时光真是奇妙,老舍先生在济南居住了四年半,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写进他的散文里,让我们伴随着《济南的冬天》成长,认识济南、了解济南、爱上济南。老舍先生称济南为“第二故乡”,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今天,我们一起探访老舍先生在济南的足迹,想到的是那些百年老街的风韵与古朴,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记。

第一站:长柏路11号——老舍先生在济南最后的居所。

老舍先生把济南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了。老舍一生67年,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剩下的25年是:英国5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济南4年半、青岛2年半,汉口半年、重庆7年半,美国4年。

然而,在老舍一生的散文里,他几乎完全没有写纽约,也几乎没有写过伦敦(写了一点留英回忆)、新加坡,写汉口、重庆、成都的极少,写青岛的有两、三篇,就是北京--也写的并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而且一写就是一个长长的系列,而且,都写得那么典雅,那么精致,那么动人,那么富有诗意! 当初来济南,也是想看看先生笔下那么可爱的济南到底是什么样。如今来到了济南,怎能不去寻找一下先生的济南足迹呢。

老舍与济南的交集,主要是上世纪30年代,前前后后在济南住了四年有余。老舍在济南曾经住过四个地方,其中有三处是在齐鲁大学校园内,但是这中间的两处因为大火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这次的行程,主要是找到了先生的两处故居,还有追随着先生的文章,去看了大明湖和千佛山。虽然路程有点绕,但是济南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而我个人对先生的故居兴趣很大,于是迫不及待的首先奔向了齐鲁大学里仅存的一处老舍故居——长柏路11号楼。

长柏路11号最初是齐鲁大学的外籍教授别墅,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居住的最后一个地方。20世纪30年代,老舍曾两次应齐鲁大学之邀到济南执教,第一次为1930年7月-1934年6月,就任文学院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主讲课程为《文学概论》和《文艺批评》等,并在《齐大月刊》担任编辑,1934年8月后到在青岛办学的国立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5日又回到济南再次执教于齐鲁大学,并居住了3个多月,就是在这所小楼里。小楼由当中并列的两个楼门和平行上升的两个楼梯一分为二,老舍居住于东半侧,楼下两间为客厅和书房,楼上三间为卧室。现今此处建筑亦被翻修,并住着多户人家。

齐鲁大学的建筑主要由英国传教士卜道成筹建,颇有建筑艺术价值,堪称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其建筑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办公、教学、运动、生活分区建设,各种设施完备、耐用,至今不衰。办公楼称之为麦柯密古楼(Admini Staration Builind),美国建筑设计师设计,物理楼叫考文楼(Calvin Mateer Hall),化学楼称柏尔根楼(Bergen Hall),图书馆名叫奥古斯丁图书馆(Augustine Library),神学楼叫葛罗神学楼(School of Thelogy),礼拜堂称康穆礼拜堂(Kumler Chapel)。除个别受到损害拆除外,其余均保护尚好,仍在使用中。

因为里面如今都是住户,我们就在外边绕着建筑走了一圈,然后看了一下楼道。其实如今也无从去想象当初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当时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老舍先生从青岛回到济南,在齐鲁大学度过了比较动荡的三个月。这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想来虽然工作单纯,但是国难当头,过的也并不舒心吧。后因抗战爆发,日军逼近济南,老舍先生举家离开了济南。先生与济南的故事,也终究落下了帷幕。

第二站:南新街58号院——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参观完长柏路11号的老舍故居,沿着银杏路一路往北,就走出了校园。学校的正对面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旁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胡同,就是我们要找的南新街了。老舍先生1930年夏天第一次来济南,住在齐鲁大学的麦柯密古楼,一年之后返回北平与胡絜青完婚,夫妇二人回到济南后,就搬到了如今的南新街58号院租住了三年,期间胡絜青生下了大女儿舒济。在这里,老舍先生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也包括一些散文(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和幽默诗文。

从齐鲁医院旁边的胡同口进去,一直往前走,走到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口往东,尽头就是我们要找的58号院了。原建筑为一处砖头土坯垒建的茅草房,当时的大门位于东侧,主要房间位于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其中老舍住在北房,明房共有三间,另包括西山墙后边连着的一个用于堆放杂物的小暗间。在房间中部设有隔断,东侧的一间半为卧室,西侧的一间半用于会客和写作,书桌设在南窗下。据说当时的院子中满栽各种花草,并有一眼水井,闲暇时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

老舍先生离开济南之后,由一家徐姓人家住着。如今也已经搬出去,不在这里了。我们找到的时候,也是大门紧闭,窗户都用砖头堵了起来。我们只能在外边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正想走的时候碰到在这住的一位老人出来乘凉,对我们喊:好好拍一下吧,这是老舍的故居!我们趁机向她打听。原来这也不是老舍住过的原房了。1950年的时候在原房地基上进行了翻修重建,拆除了二门和影壁,砖头土坯墙和草房屋顶被改以红砖墙和瓦房屋顶,但原有格局基本未变,现在院内水井和北房内当年的隔扇尚存。可惜这样的场景我们也无缘得见了。

第三站:大明湖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和下一站千佛山就属于比较大众化的景点了,之所以去这两个地方,是因为老舍先生有那么多描写济南山水的文章,既然开了这个头,就应该带着文章去看一下,以先生的视角看这些平时再熟悉不过的景色,到底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呢?从南新街到大明湖不算远。因为穿过南新街就是泉城广场了,过了泉城广场,再走过芙蓉街,就到了大明湖。这次我们没有进老公园里面,而是只在大明湖新区转悠了一下。新区是不收费的哦!而且新区的景色并不比公园里面差。水面很广阔。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誉。它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大明湖是一个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市区诸泉在此汇聚后,经北水门流入小清河。现今湖面46公顷(690亩),公园面积86公顷(1290亩),湖面约占百分之五十三,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处4米。大明湖是5A级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 湖上鸢飞鱼跃,荷花满塘,画舫穿行,岸边杨柳荫浓,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其间又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纷呈,尤以天高气爽的秋天最为宜人。春日,湖上暖风吹拂,柳丝轻摇,微波荡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葱绿片片,嫣红点点;秋日,湖中芦花飞舞,水鸟翱翔;冬日,湖面虽暂失碧波,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大明湖闻名遐迩,游客众多,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两百万人次,在济南诸公园中最多。大明湖历史悠久,景色秀美,名胜古迹周匝其间,湖畔有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汇波楼、北极庙和遐园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历下亭、铁公祠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大明湖乃繁华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实属难得。大明湖一年举行一次文化庙会。商品五花八门,有70后儿时所玩的“翻花”“缠蜜”等。

老舍先生说,济南的四季,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第四站:千佛山——老舍先生对济南的“一些印象”。

从大明湖到千佛山,要经过已经走过的南新街和齐鲁大学。整个行程可能不是很顺路,但是济南老城其实很小呀,所以也不算远。不过之前几个地方都是走路串起来的,这次我们要换交通工具了。从大明湖打车到千佛山,一共花了13块。到千佛山北门,上山。这次可是要买门票的了。千佛山的主要风景有:兴国寺、娥英池、唐槐亭、齐烟九点坊等等。但是这次我们还是循着老舍先生文章中的描述上山去看山景的,而且之前也已经来过多次,对这些景点也已经兴趣不大。所以我们这次并没有刻意的去看景点,而是顺着山路一路上山了。

老舍的文章中无数次的提到济南的“小山”。济南确是有很多小山的。千佛山是比较大的一座。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 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顷,距市中心2.5公里,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景观。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盘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传唐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绘牌坊,即"齐烟九点"坊。登上一览亭,凭栏北望,近处大明湖如镜,远处黄河如带,泉城景色一览无遗。

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秋天赞不绝口,他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这个刚刚入秋的时节,这样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来千佛山登高望远,也是来对了。“到了秋天,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带着这样美丽的句子上山,实在是一种享受。

其实好多人对济南最深的印象,还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甚至有人专门为了感受一下济南的冬天而来济南。秋天看到的这样的山水之景,冬天看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济南应该感谢老舍,是他把我们这样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个老城描写的那样可爱,那样美丽。让人感觉先生笔下的济南,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被捧在手心里爱着,呵护着。如果你爱老舍的文章,那你一定要来看看济南;如果你喜欢济南,那你一定要读读先生的文章。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