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民生

淄博:一个村一座院一群老人“享”老开始的地方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巍巍齐长城,悠悠青石关。由青石关向东南延伸,齐长城山脚之下,就有着一个美丽的村庄。

2018年,对这个山里小村的人们来说,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开始。那时,在淄博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一座院落的建设。就是这座院落的建设,开启了小山村的幸福之旅。

这个村叫响泉村,这座院叫幸福院。

如今,响泉村幸福院通过新“享”法,成功蝶变“3.0”版本,让老年人在这里“出圈”养老,生活其乐融融。

热饭天天有

80岁的高连伍,身体已经不硬朗,子女们都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他自己独居。村里没有幸福院时,他只能简单凑合着吃,家里卫生还脏乱差。

现在,每到饭点,幸福院的工作人员都会拎着饭菜给高连伍送上门,临走时还不忘将他的床铺进行整理,带走门后的垃圾。

“我做梦都没想到,没有子女守在身边伺候,竟然还能过上饭来张口的日子。”高连伍说。

这样的变化,还要从2018年张士营的到来说起。

彼时,作为淄博市民政局一名党员干部,张士营被任命为响泉村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那会,村里有12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占现住村民的50%以上,其中不少是留守老人,面临着农村养老问题。张士营说,让老人安享晚年,成为了他驻村后第一个愿景。

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11月,响泉村建起了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农村幸福院,养老床位、长者食堂一应俱全。

由此,既解决了老年人就餐,又让空巢老人得到最基本的日间照料,响泉村实现了农村幸福院的1.0版本。

幸福院里欢乐多

一起长大,一起变老,幸福院里欢乐多。

在这里,老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欢声笑语不断。

当问起幸福院里开心的事儿,今年82岁的村民邴爱英笑呵呵地说,“饭菜天天不重样,隔三岔五还为老人健康查体、义务理发、联谊活动等。前不久我跟一群老姊妹一块在幸福院里过生日,村里给送的蛋糕,吃着热乎乎的包子(饺子)大家热热闹闹在一起,太好了,感谢张书记。”

记者了解到,每逢新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幸福院都邀请全村60岁以上老人吃饺子集体过节;每月农历十六,都为70岁以上当月出生的老人集体过生日。

自2020年下半年起,借助民政部门社会救助与社会养老有偿服务新政策,村里组织淄博爱心一起帮助困中心、博山12349居家信息服务中心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爱心志愿者走进响泉村。志愿者们与老人们一起聊天、一起过节、庆祝生日,一起包粽子、大锅煮饺子,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真正让老人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和惠民政策。

“老人们都辛苦一辈子了,幸福院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家一样温暖,让养老变‘享’老,这是我们兴办幸福院的初衷。”张士营说。

从“吃”的好,到“过”的好,幸福院升级为2.0版本。

麻绳“结”出幸福来

不出村,就上岗。村里老人们说,这个“钱”挣的真“幸福”!

如今,除以上“享”老服务外,在响泉村幸福院里,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就业“上岗”,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了“工资”。

原来,村委给老人们联系到了手工活儿——绳结工艺品加工。老人们在幸福院里一边聊天,一边打绳结做手工,既锻炼了手指和脑子的配合,又可以降低老年病的发生,身旁还设有临时“监工”,强制休息、限时作业。幸福院还统一为老年“工人”,配发工作服、防护帽;她们“工作”一上午,中午不用回家做饭,全部到长者食堂就餐。有了“工作”的老人们心情更愉悦、身板更硬朗。

今年68岁的赵灿兰停下手中的活儿,幽默地说,“做完第一个瓶子我今天的馒头钱有了,做完第四个瓶子今天的菜钱有了,做完第五个瓶子我的零花钱也有了,刚好咧!”

博山区石马镇党委书记刘宁在响泉村幸福院调研后表示,所谓的“工作”与“赚钱”只是一种形式。从中体现出的是用心良苦的幸福院管理者,通过这种形式帮助老人们找到了自尊、自信和自豪感,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升华。这样的举措不仅暖了老年人的胃,更暖了他们的心。

从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到满足老人的文化生活,再到如今的自我价值体现,老人们在幸福院找到了自豪感、幸福感、获得感。幸福院再次得到升级,成为名副其实的3.0版本。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得,响泉村幸福院的“硬核”养老举措,只是淄博市养老事业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民政部门紧扣老人需求,已初步形成了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民生正向品质民生加速转变。截至目前,淄博市建成148家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293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85%,190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让日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585处农村幸福院为农村老人提供助餐等多种养老服务,6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智能化支撑,3.2万张床位提供养老照护服务,200余处长者食堂每月服务老人达15万人次。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