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故事】魁星楼上点状元

新浪山东
关注
家乡的老街,历史悠久,庙观众多。南门里有关帝庙,北有真武庙,东门外是龙王庙,西街上是府君庙。这就是乡亲们说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四座大庙,众所周知,不必细言。然而,街上还流传着一句俗话,说是“魁星楼上点状元”。这么说,老街还有过魁星楼吗?回答是肯定的,这“点状元”又是从何说起呢?要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不妨从老街的魁星楼说起。
关帝庙东南百余步,有一座高耸的阁楼拔地而起,这便是老街的魁星楼。远望此楼,周身六面,风格迥异,青壁白缝,气势巍然。下方砖石垒砌,南面开门,上托六角亭,顶盖琉璃瓦,碧光粼粼。其上飞檐六出,宛如苍鹰展翅,六脊攒尖,恰似群龙争珠。再看那葫芦状尖顶,银光灿灿,直刺苍穹。
近观此楼,高约二丈,上下两层,六根八楞石柱纵贯楼身,支撑着上层的六角亭。亭柱即是石柱,久历风雨,云龙纹若隐若现。柱上一斗三拱,如烘云托月,檐下方椽列桷,似悬梯登天。椽头外露,赤色斑斑,额枋绘有鲜花瑞草图案,气韵生动,绚丽美观。再看檐角,悬挂了驱鸟铃,微风轻拂,如鸣佩环,余音不绝。
推开沉重的木门,但见石阶暗仄,依墙盘旋至顶。拾级而上,置身亭内,魁星之神首先映入眼帘。却说这魁星,乃主管功名科举之神。没有见过魁星像的人,定会认为,魁星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至少相貌不会很丑陋吧。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魁星面目是狰狞可怕的。你看他赤发青面,怒目环眼,身披黄袍,头上还生有两只犄角,简直就是鬼的造型。再细细端详,便会发现,这魁星左手持了墨斗,右手握一管粗大的毛笔,笔尖遥指东南,宛如凤凰点头。往下看,他左脚抬起,脚掌绘有北斗七星图案,右脚踩了一只大石龟,作金鸡独立状。看来,这魁星之像,确实不同凡响。
站在亭上,凭栏而望,南有弥水潺潺,浮光倒影;北有炊烟袅袅,街巷纵横;东湾里,芦叶荻花,此起彼伏;西道上,车马脚夫,络绎不绝。老街的魁星楼,偏安一隅,巍然屹立,不愧是一座绝妙的观景台。
古时候,魁星楼遍布全国各地,凡是读书人,都免不了要参拜魁星。老街的这座魁星楼,便是读书人,特别是秀才、举子赶考前参拜的对象。有句话说得好:“任你文才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且看这魁星楼上,朱笔指向东南,还真的点了头,只是点的远了些而已。这是怎么回事?且看下文。
老街东南方八十里,便是潍县城,城里有条状元胡同,至今闻名遐迩。就在这条胡同里,先后有两人中了状元,这在我国千年科举史上,堪称奇迹。
关于这条状元胡同,可是大有来头。光绪二年,潍县人曹鸿勋,一举夺魁,高中丙子科状元。家里人中了状元,真乃光宗耀祖的大事。曹家拓宽宅院,门庭竖杆挂旗,自不用说,还要在胡同口修一座高大气派的状元牌坊。于是,这曹鸿勋中了状元不久,胡同口的牌坊就动工了。
这时,胡同里的人家,同喜共庆,好像自家人中了状元一样感到荣耀,并没人发现有何不妥。直到有一天,胡同里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这样问他的父亲:“胡同口这是在修建什么呀?”父亲说:“这是在修建状元牌坊啊!曹家人中了状元,光宗耀祖了,所以就在咱们胡同口上修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供人们观瞻。”谁知,这个孩子又说:“他家把牌坊堵在了胡同口,那么我将来要是中了状元,咱家的牌坊往哪里放呀?”父亲一听,说的也是,可这状元不是说中就能中的。不要说状元,就是中了举人,也是八辈子烧高香了。范进不就是中了举人后欢喜的发了疯吗?孩子小不知深浅,可这位父亲心里清楚地很,完全没拿孩子的话当回事。可是,既然孩子说了,不能不佩服孩子的机灵。于是,这位父亲就跟建造牌坊的人们开了句玩笑:“嗨!牌坊上的人听好了,我儿子刚才说了,你们把牌坊修在这里,等他日后中了状元,俺的牌坊往哪里放呀?”曹家人听了,知道是玩笑话,也不计较,随口说道:“这有何难,如果这孩子也中了状元,就把你家的牌坊摞在我们顶上,怎么样?”曹王两家和睦为邻,玩笑多了从不见怪,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有人也许会问,这个孩子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王寿彭。
再说这王寿彭,生来天资聪颖,加上勤奋苦读,严寒酷暑而不辍。于是,院试、乡试,会试,一路过关斩将,毫不费力,功名志在必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光绪二十九年,潍县进士王寿彭蟾宫折桂,喜中状元。这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不管怎么说,当年的玩笑话,最终成了现实。就这样,曹王两家胡同口的石牌坊成了双层,潍县城的状元胡同也就闻名天下了。
说到这里,故事已见分晓了。老街的魁星之神,朱笔点到了潍县城,城里就接连出了两名状元。 时至今天,老街的魁星楼早已不复存在,老潍县的状元胡同,却风采依旧。现在看来,与其说是老街的魁星楼造就了潍县状元,倒不如说是潍县状元提高了魁星楼的知名度。然而,古老的传说自有它存在的理由,乡亲们的俗话数代流传,也不可随意更改。于是,“魁星楼上点状元”,这句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章作者:牟广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