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睛彩重阳 全国白内障日大科普】如何把握白内障手术的正确时机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白内障作为中老年人群首位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理念不再局限于“看得见”,而是向“看得清、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迈进。尤其对于一些同时合并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共病患者而言,更需要建立集“精准治疗、多病协同、个性化设计”于一体的综合诊疗方案。

值此人工晶状体国家集采政策实施一周年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为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需持续提升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的号召,新浪健康联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冰主任,针对关于白内障手术的正确手术时机进行了采访。

陈冰主任指出,公众对手术时机常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尽早手术,二是坚持等待白内障“完全成熟”后再手术,这两种观念均不科学。他强调,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微创手术的普及(切口仅2–3毫米),手术时机已无需等待白内障核完全“变硬”“变成熟”才能手术。如今,手术的核心指征是:是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一旦确诊并引发视觉障碍,即应尽早干预。

陈主任进一步剖析,传统“等待成熟”观念源于过去大切口手术的技术局限。拖延手术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还可能引发角膜内皮损伤、炎症反应、青光眼甚至晶状体核坠落等并发症。

在判断手术时机方面,陈冰主任提出应综合以下依据:

  • 视力指标:最佳矫正视力低于5可作为参考标准,但此数值并非绝对。
  • 主观视觉质量:如出现阅读困难、夜间驾驶眩光、色觉异常等功能性问题,即使视力“不达标”,也应考虑手术。
  • 职业与生活需求:司机、画家、摄影师等对视觉质量要求高的群体,可酌情提前手术。
  • 理念演变:白内障手术已从传统的防盲手术,转变为旨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屈光性手术。
  • 技术与政策支持:白内障手术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且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患者无需长期忍受低视力带来的风险与不便。

陈冰主任最后强调,在白内障手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患者应树立科学认知,打破“一拖再拖”的陈旧观念。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陈冰主任也呼吁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中老年视觉健康,让清晰明亮的视野,成为陪伴他们安享晚年的坚实保障。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