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乡村振兴践使命 青春聚力谱新篇----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本领才干,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围绕理论普及宣讲、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等8大领域15个实践方向设置实践选题,先后组织3400余名师生组建410支实践团队,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和企业一线,以“点对点”的精准对接、“实打实”的服务行动,将专业智慧转化为助力地方发展的动能,在“脚沾泥土”中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广大师生不畏高温酷暑,无惧舟车劳顿,奔赴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火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发展之需,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以“多维度”织密文化传承“守护网”

在济宁市东大寺古建筑修缮现场,山东省“青春传承齐鲁文脉”(鲁文化)专项活动重点团队“同走乡村路 共筑匠心梦”志愿服务队成员以数字技术破解传统修缮痛点,毫米级测绘精准捕捉建筑损伤细节,500余万组数据构建的动态数据库,结合BIM系统实现修缮方案可视化模拟,开发“古韵智缮”Deepseek+,APP,帮助施工方高效解决木构件拼接、屋面防水等8项关键难题,齐鲁文脉在数字土壤里“鲁”续生长。

在微山岛小学,瓦当变成了“文化课本”。“云纹寄寓吉祥,莲花象征高洁……”课堂上“微湖普音传乡韵,艺教推普绘新图”实践团成员向百余名小学生讲述瓦当的前世今生故事。实践团打造古建筑上的“艺术密码”、‌红色文化工坊、‌湖乡记忆手作三大主题活动,以童趣瓦当、红色墙绘、端鼓腔展演、芦苇编织等多元形式,让“文化守护”升华为文明与童心的双向奔赴。

“经纬乡行”留学生实践团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跨文化实践活动。从兖州区王因小学的沉浸式“双语课堂”到李营街道的“国际文化角”,从任城区观音阁街道非遗钩编体验到济宁市博物馆红色精神体悟,从社区街巷到基层一线,留学生以全过程感知、全场景融入、多维度感受中国文化的蓬勃活力,15天行程中,他们带着多元文化视角,主动成为中国文化“守护”与“活化”的躬身实践者与积极共创者。“颐路同行・护康筑梦”实践团深入济宁三县(嘉祥县前贾小学、微山县郗山山古村、泗水县南三教湾村),聚焦“一老一小”群体,设计中药材三步感知、艾锤养生操教学、“拍八虚”技法指导等体验课程,以“理论故事化+体验游戏化+知识生活化”三重路径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沉浸式体验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

以“实举措”破解乡村振兴“大命题”

“以前我们的桃子再好,也只能卖个普通价钱。”金鑫村党总支书记宋世龙感慨道,“现在有了这些文创产品,消费者更愿意为品牌买单了”。针对乡村振兴中的“推广难、品牌弱等痛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用专业能力为乡村发展破局。

在山东省蒙阴县金鑫村的千亩桃园里,“数智儒匠”实践团以文创赋能破解品牌化难题。创新推出《小宋喊你回家吃桃啦》AI动画、“沂红桃色”徽章等产品,动画在多平台发布,累计播放量达47万,构建“政府背书+电商赋能+文创曝光”的可持续助农模式;开展直播助农实战,单场直播跻身全国生鲜榜TOP10,助农增收幅度达140%,有效解决蒙阴蜜桃“有品质无品牌”困境。

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天水市,“芯语通乡”社会实践团用语言搭建乡村振兴的桥梁。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级重点团队,团队围绕“方言调研筑基”、“校园推普育苗”、“产业语言赋能”、“高校联盟拓局”四大主题开展推普助农实践活动,探索出“语言赋能+智慧助农+校地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普通话成为乡土IP的“流量密码”。

针对乡村老人“养老难、就医难”问题,“银龄筑梦”实践团跨越四省(区)30余个乡村街道,为留守老人提供多层次健康服务。成员化身“中医理疗师”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田间理疗300余人次,屈光检测400余人次,为23名白内障初筛异常老人开辟绿色转诊通道,建立“晨测晚访”制度,实施三级预警机制,使63%高血压患者获精准干预。通过“接地气”的科普、“零距离”的关怀、“走上门”的服务,推动18个村成立“健康互助小组”,为乡村老人织就科技化、人性化的健康防护网。

以“科创力”助推产业绿色“新升级”

在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西洋江村、盖东村盐碱地上,2025年“三下乡”省级重点团队“润土丰田”实践队将科创竞赛成果转化为治理方案。团队以土壤现状调研为基础、农户需求摸排为导向、技术落地服务为核心、政企联动座谈为支撑,构建起“科研-实践-推广”的实践模式,以专业行动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整治献智,践行科创报国使命。

在济宁元昇机电工业园兖州市经济开发区、济南赭山工业园等企业制造一线,“智匠精工”社会实践团锚定企业生产效率、绿色转型痛点。针对焊接定位偏差、切削废液污染等难题,以数智化思维破局:引入激光感应器与PLC控制系统实现焊接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推广自主研发的“精雾飞梭”切削液雾化系统实现绿色化升级。团队将机械理论转化为产业赋能方案,以技术创新破解生产瓶颈。“啡凡防火“实践队赴济宁市、临沂市、德州市消防局及消防救援中心开展科技赋能消防安全的实践调研。团队联合鲁泰石墨烯研发中心,通过百余次实验成功将废弃咖啡渣转化为高性能生物基阻燃剂,“咖啡渣”变身守护安全的“防火盾”,这项创新成果为解决高分子材料火灾风险提供了新思路,是科技赋能安全生产、推动绿色创新的生动实践。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将以此次“三下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服务效能,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进一步推动青年学子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闫庆 战肖悦)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