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推普实践团实践纪实

教育
关注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齐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说什么都队”社会实践队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协同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带着对语言传承的热忱前往章丘,以语言为纽带,通过“线上调研+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推广行动,让古村韵味在顺畅沟通中更悠长。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团队聚焦于章丘传统村落三德范村,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使命,深入这座承载厚重历史与独特民俗的村庄,用青春力量书写语言赋能乡土的崭新篇章。
入巷陌细探实况
为精准掌握村民对普通话的认知及掌握情况,团队成员采用“线上问卷广覆盖+线下走访深聚焦”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志愿者们走进当地超市、广场、社区等日常人员密集的场所,邀请章丘居民填写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受访者对自身普通话能力的自我评估、在工作生活各类场景中普通话的实际使用频率以及对推广普通话行动的建议等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并重的方式,为推广普通话工作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此次调研通过全面收集村民普通话使用相关信息,既为后续推广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夯实数据基础,也体现了团队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思路,为推动普通话在乡村的有效普及、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进社区共促和谐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村邻里来自不同地域,随着社区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方言背景的村民在日常交往中常因表达差异产生误解,推广普通话成为增进邻里默契、夯实社区和谐根基的迫切需求。为增进邻里沟通、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团队成员结合问卷掌握的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与困难,前往三德范村现场示范标准发音,解答学习疑问,尤其关注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进行一对一辅导。为老人放慢语速、配合手势演示日常用语,为务工人员整理行业高频词汇手册并模拟交易场景对话,切实帮助不同群体突破学习障碍。
此次行动不仅切实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以语言为纽带缩小了邻里间的距离,让温暖情谊在顺畅交流中持续传递,为构建和谐社区、助力乡村对外沟通搭建了坚实的语言桥梁。

助非遗共传文脉
为探寻芯子的文化魅力,团队邀请了章丘芯子非遗传承人李景兴、张烈民先生进行采访,解锁这项民俗类非遗背后的故事。两位传承人揭开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老一辈用方言讲技巧,年轻徒弟听不明白,手艺传着传着就走了样”,他们坦言,因语言隔阂和传播途径受限,众多优秀作品难以跨越时空、代代相传。两位传承人言语间满是对技艺传承的忧虑与期盼,揭示了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因语言隔阂而产生的壁垒。传承人通过规范化的语言教学实现言传无碍,在守护技艺本体的同时,需打通代际沟通的壁垒,确保古老智慧在清晰表达中完整传递,这已成为突破传承瓶颈的关键所在。
此次采访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章丘芯子这一非遗项目,不仅明晰了其传播面临的语言障碍,更为探索普通话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提供了思路,也让团队更有信心推进普通话推广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工作,助力传统技艺跨越语言界限、焕发新的生机。
启童声同习正音
为助力儿童掌握通用语言,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团队成员前往三德范村,为村中儿童策划并开展“童声传正韵,笑语润心田”主题活动。活动以“声韵相承列字行”“朗吟规训习嘉言”“字正音谐辨字词”等互动游戏为载体展开。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们拼音及诗词背诵较为熟练、读音基本准确,但个别存在r、l发音混淆问题,团队成员当即逐音纠正。孩子们在趣味比拼中丰富词汇量、规范发音,本次活动为其搭建了展示舞台,大同学主动协助小同学,以轻松趣味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在互动中自然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此次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普通话推广行动,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沟通与文化的种子,以标准普通话为依托,作为赋能成长的基石、连接世界的桥梁、传承文明的纽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清晰表达中绽放光彩,让语言的力量照亮其未来成长征程。
此次三德范村推普实践,不仅是一次语言的普及,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与传承。从街头巷尾的调研走访,到社区邻里的温情互动;从非遗传承人深切感悟,到稚子童声的清脆回响,每一步都印证着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它让非遗的故事传得更远,让孩子们的未来敞得更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学院“说什么都队”社会实践队以青春之力,在古村的肌理中播撒下通用语言的种子,既守护了乡土的文化根脉,也为乡村连接外界、拥抱发展打开了一扇窗。这份对语言传播的热忱与担当的延续,将让普通话在更多村落生根发芽,使每一份乡音都能与时代对话,让古村的韵味在顺畅沟通中愈发悠长,让语言的力量成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