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红韵追光”社会实践服务队红色非遗实践纪实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秉承“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学科理念,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先进建设优势,构建“课堂—实践—社会”三维联动的育人体系,将非遗保护与红色文化研究深度融合,推动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同频共振,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由此,学院组织师生开展非遗文化服务与红色社会实践。齐鲁大地的八月,窑火炽热,文脉滚烫。“红韵追光”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指导老师徐超的带领下,如追光者般穿梭于淄博博山的街巷窑坊、革命旧址与社区学堂。以脚步丈量千年文脉的深度,以赤诚触摸红色基因的温度,一场关于“红釉承魂脉,窑火映初心”的深彻体悟,在汗水与惊叹中淬炼成型。

窑炉千度:星彩釉色映匠魂

8月11日,博山雨点釉博物馆内,宋元珍品的釉面银斑如星河倾泻,无声铺展着穿越千年的非遗画卷。在省级传承人周冠丞的凝视下,队员们屏息执笔,挑战毫厘之间的“三蘸九转”施釉绝技。汗水浸湿的后背,是“失之毫厘则前功尽弃”匠道最真切的注解。当周冠丞讲述父辈在燃煤窑炉200度温差中坚守的故事,当队长段正非目睹开窑时“完美与破碎仅一窑之隔”的震撼,雨点釉不再仅是器物之美,更是一种面对世事无常仍不舍精进的坚韧与孤勇。那釉面上凝固的星斑,是时间与意志共同锻造的勋章。

开笔启智:薪火燃于童蒙时

8月12日清晨,西冶街社区在薄雾中苏醒。实践队穿行于青石板巷,敲开一户户木门。“您家孩子会背《三字经》吗?”“知道博山锣鼓有多少种曲牌吗?”一份份调查问卷承载着非遗存续的民间图谱。居民王大爷摩挲着泛黄的琉璃老照片感慨:“西冶街的炉神庙从前香火旺得很,如今年轻人都不晓得喽!”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被队员们细心拾掇,拼凑出文化传承的时空坐标。

午后,博山城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司志永宣告“蒙以养正·启智承典”升学礼启幕。三十余名学童肃整衣冠,齐诵《弟子规》,衣袂翻飞间“正冠明德”古训悄然入心。十岁学童抡槌擂鼓,鼓点由缓至急,象征“立德、立学、立行”三重境界——当最后一槌砸落,余音震得枝叶簌簌而落,孩童们稚嫩的誓言在林间回荡:“以经典为舟,以笔墨为桨!”  

朱砂启智环节,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焦丽鹃以狼毫蘸取丹砂,在学童眉心轻点赤痣。非遗传承人董浩文与孩子们一起,在洒金宣上书写“人”字。笔锋起落间,他朗声诠释:“一撇一捺相撑,是顶天立地的脊梁,更是众志成城的守望!”  

在与会者见证下,焦丽鹃副书记与司志永副书记共同为齐鲁师范学院“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基地揭牌。基地将依托社区平台,常态化开展“非遗+国学”融合课程,构建高校赋能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范式。

双课双仪:古韵新声入童心

8月13日的国学课堂化身时光隧道。队长刘晓琳以动画片启幕国学课堂,孔子周游列国的影像跃然屏上。“有朋自远方来——”她话音未落,视频中古装学子揖礼相迎,礼乐声里童声齐诵“以文会友”。孩子们情不自禁模仿作揖,衣袖带翻了笔架,满堂欢笑中完成了礼仪的初体验。  

当“岁寒三友”水墨图卷徐徐展开,刘晓琳以松喻骨、竹喻节、梅喻魂。孩子们用彩笔临摹甲骨文“朋”字,弯曲的笔画如执手相握。“原来商朝人早就懂得携手同心!”惊叹声里,三千年前的智慧竟然在童眸中再度显现。  

开笔礼衔接翰墨课堂。队员李奕瑾挥毫写就“人”字,墨迹淋漓中宣告:“笔染墨即启智,字成文便承道。”孩童们以笔锋轻触砚台,完成毛笔“启封”仪式,宛如武士为长剑开刃。书法教学化为四重秘境探险,孩子们身临其境,在层层关卡中找到了水墨中华的蕴意。

课堂结束,带队老师徐超凝望满墙作品总结感慨,“双课设计是符合中华文明密码的,以《论语》立德铸魂,以开笔启智明心,以翰墨践行证道,这正是‘蒙以养正’的生动诠释。”

灯明永耀:砥砺躬耕印初心

8月14日,追寻红色足迹的旅程在晨曦初绽时启行。特委旧址斑驳的土墙上,累累弹痕无声诉说1938年的烽火;原淄博特委党委书记张天民的粗陶茶碗上,粗糙釉斑与弹片刮痕交错,成为“红釉承魂脉”最直击人心的血火见证。 

焦裕禄故居内,未写完的笔记、深陷的藤椅、打满“等高线”般补丁的工装,无言勾勒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丰碑。凝视医嘱上“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看着你们治好”的字迹,兰考风沙中那个躬身种树的身影,从未如此清晰可见。

博山烈士陵园松涛低回,三千汉白玉墓碑肃立林间。队员们俯身,以洁白的毛巾一寸寸擦拭墓碑,直至“人民功臣”四字重现光泽。泥浆浸透裤脚,年轻的目光久久停驻于那些平均仅21.3岁的英名之上。历史的刻度,在此刻具象为青春生命沉甸甸的重量与回响。

鼓韵新声:恒坚澎湃照新程

实践尾声,探索延伸至博山琉璃的绚烂与锣鼓的铿锵。西冶工坊内,老师傅“看色定温”的绝技在千度烈焰的注视下传承,橘红光团在他鼓起的腮帮中神奇膨成晶莹梨形。外交部收藏的“温润绿”釉瓶与国宴上的“海韵如意”,诉说着琉璃在新时代的荣光。“博山锣鼓”非遗传承人董浩文领衔的锣鼓表演在暮色中的红叶柿岩炸响,“紧急风”节奏如惊雷裂空,鼓点密如骤雨。月光浸透街石,鼓声暂歇,大娘提锣补位,中学生翻腕续奏,白发老翁击膝应和——这无需指挥的默契,是鼓点早已深烙进博山人骨血的证明。

琉璃需千度淬炼方显本色,锣鼓经“疾风”节奏乃见精神。二者共同诠释着博山人的精神基因:在高温中沉淀,在声浪中勃发。工坊日夜窑火不熄,冷却中的琉璃瓶渐显泰山松影,宝蓝辉光与街巷未散的鼓韵在时空中交响。又是新的一天,匠人又挑起料团——非遗的永生之火,永远在熄火与重燃的循环中续写传奇。  

青春淬火处 初心照新程

多日奔行,“红韵追光”的年轻学子从非遗的探索者成为了传承创新的参与者,从红色历史的聆听者蜕变为精神血脉的继承者。雨点釉上毫厘必较的匠人之心,国学课堂里童蒙养正的慧悟之心,焦裕禄藤椅上穿透岁月的躬耕之心,烈士陵园中青春祭英烈的敬畏之心,以及琉璃光色与锣鼓声浪中澎湃不息的恒坚之心,共同熔铸成新时代青年对“何谓初心,何以传承”的深刻回答。传统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奔涌的活水;红色基因亦非历史的符号,它就在千年窑火不熄的炙热里,在每颗愿为文明续薪火、为家国担使命的年轻心灵中永恒燃烧。

此次社会实践是学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生动实践,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红色文化传播,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文化育人的责任担当。实践服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更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意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正可谓是:青春承一脉,淬火启新程。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