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计划 | “光”谱里的青春——青年与光伏的乡村答卷

教育
关注为解码“光伏+”模式如何串联特色产业、带动民生增收,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萤火筑光”调研团队历时5个月,深入淄博、潍坊、烟台等地,收集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样本。当终场哨声在绿茵场上空清脆响起,盘旋的欢呼声与飘扬的队旗交织成最热烈的画卷,为期两周的足球赛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一场关于速度的角逐、关于协作的考验、关于信念的坚守,每一支球队都在草地上留下了拼搏的足迹。
淄博高青:光伏与畜牧业的“牧光共生”
3月15日,调研团队首站抵达淄博高青县唐坊镇。在这里,光伏板与黑牛养殖的跨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团队发现,当地创新性地将100兆瓦光伏板架设在4.2米高的支架上,板间预留3米作业通道,既保证了年发电量1.1亿度的产能,又为5万头高青黑牛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构建起“上可发电、下能养殖”的立体农业体系。

在纽澜地数字农业展示中心,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每头黑牛的运动轨迹、健康数据与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光伏板为牛棚遮阳挡雨,黑牛粪便还能作为周边农田肥料,形成一个闭环生态。”唐坊镇常务副镇长孙学波介绍道。

孙学波表示,新模式让土地亩产效益翻倍,村集体年增收约2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牧场务工年均增收超3万元;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3.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9万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谱写了“绿色能源+生态养殖”的生动篇章。
潍坊昌邑:光伏与盐碱地的“双向激活”
7月10日,团队前往潍坊昌邑东利渔村开展调研,见证了光伏技术与盐碱地治理的完美结合。当地创造性地将光伏技术植入盐碱地治理,形成“板上发电、板下兴业”的复合生态。盐田之上,100MW集中式光伏项目已并网50MW,预计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1.4亿千瓦时。

道路两侧7000块光伏板构成“能源走廊”,更巧妙的是,光伏板遮挡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使土壤盐碱度逐步下降,为耐盐碱作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通过与村民朱亮庆交谈,团队得知在光伏板间隙种植的文冠果,年收入超20万元,效益提升三成,盐碱地已变身“深紫蜜薯、赭红高粱、苍翠文冠果”的多彩产业园。

村党支部书记朱言波表示,1.6万亩盐田通过集约化运营,叠加光伏发电与特色种植收益,2024年村民人均分红达1.2万元,创造了“光伏改良—土地增值—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烟台海阳:光伏与水产的“渔光共舞”
7月20日,团队前往烟台海阳小纪镇开展调研,见证了“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生态奇迹。200MW渔光互补项目将光伏板架设于鱼塘上方2.5米处,板间8米间距确保水体光照充足,形成“光伏矩阵+鱼虾蟹塘”的立体农场。

智能化运维让项目高效运转:无人机分钟级定位故障光伏板,清洗机器人按分区指令作业,红外设备夜间全扫描,保障年发电量20万兆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8.6万吨。水下则采用“草鸭除草法”,鸭群啄食水草避免化学污染,人工鸟岛引来白鹭栖息,实现能源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

村民表示,通过“光伏运维员+水产养殖员”的双重身份转型,收入水平较外出务工显著提升。通过租赁模式,养殖户每亩年收益超千元,形成“发电不挤养殖路,养殖反哺发电业”的良性循环,成为山东省“新能源+生态渔业”的标杆。
通过调研,团队探索出“光伏+畜牧+数字化”“光伏+盐碱地治理+特色种植”“光伏+水产养殖”等多元融合模式。实践证明,光伏产业绝非简单的能源供给者,而是乡村振兴的“黏合剂”与“催化剂”。它构建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格局,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光伏+”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