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齐鲁工业大学: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实践答卷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召开,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为高校思政课中时代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及时有效地将会议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的教师们积极作为,从第一时间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到开展高层次教研活动;从结合重点章节找到一个个融合点,到备课阶段的教学资源转化、教学活动设计;从课堂教学的贯彻实施到考核环节的评价赋分反馈……一锤一锤钉钉子,一项一项抓落实,扎扎实实地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教学实践答卷。

  一、凝聚共识,通过教学研究“深进去”

深学深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宣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这是做好融入工作的第一步。教研室第一时间采购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辅导读本”和“学习辅导百问”,教师们自觉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决定》和《说明》等权威文献。在暑期分散学习的基础上,教研室进一步把着力点放在教学研究活动上,多次集体备课专门研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问题,在“融入什么、在哪里融入、如何融入、融到什么程度”等重要方面达成共识。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联合齐鲁工业大学马院共同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集体备课会上,马院教师作专题发言,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如何嵌入课程第五章相应的知识点进行了清晰、精准的阐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对本次备课会进行了全程直播。借助本次高层次教学研究活动,齐鲁工业大学马院贡献了高质量的备课成果,通过国家级平台向外界展示了学院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

二、促进转化,通过教学设计“活起来”

一是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首先,要原原本本地把代全会精神的重要文献学深悟透。为了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对《公报》、《说明》和《决定》进行了重点标记,特别对2.2万字的《决定》分解为十一个部分,一一对应教材的第五章至第十四章及第十七章。其次,进一步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比如:向学生推送“理响中国•党校微课堂(第二季)”的两段视频,整理案例“从重大工程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目的是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化成视频、动画、案例、微课等形式的“知识营养快餐”,改变对理论学习的刻板印象。最后,助力学生成长,将密切关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2025政治考研真题第35题和考公考编的真题等资源用于教学。

二是转化为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在讲深讲透的基础上,还要讲活。这就需要设计好多种形式且具备高参与度、高价值特征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进来、互动起来,“教”才能真正转化为“学”,融入才能切实落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起的随堂练习、抢答、两两搭档填写“二十届三中全会融入第五章要点学习任务单”表格、小组讨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杭州‘六小龙’崛起的启示”等,不仅科学评估了学生的文献学习效果,促进理论点掌握得系统且扎实,更提升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检验,通过考核评价“实下去”

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融入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多少?这就需要进行全过程、可测量的评价来加持。过程性评价的课前预习,可通过课程知识图谱中对应任务点的设置以查看完成率和掌握率;课中的上述各种学习活动,每种活动有评价标准,每个活动有分值,可科学赋分。终结性评价的考试,专门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出了全新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从完成任务点、学习活动输出的学习成果和考试的答题情况综合来看,同学们展现出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与高涨的参与热情,大多数同学输出成果质量高,表明教学目标实现了比较高的达成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做法,可以为今后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系统而有效的直接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改革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项目支持: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项目编号22JDSZK110)成果

作者:蔡丽华,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手机微信1358908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