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地方戏曲文化守正创新的探索者——记泰山学院张兆敏、徐佳悦等学生团队的探索实践

教育
关注在泰山学院,有这样一群热爱传统戏曲文化的年轻人,她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志趣汇聚在泰山脚下,自发组成了一支探索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保护的实践团队——泰山学院“戏韵新程队”。两年来,她们以脚步丈量非遗,以匠心解码文明,以智慧传承薪火,以创新回应时代!在完成专业学习之余,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戏曲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探索中去,谱写出当代青年学子勇担使命、守正创新的美丽篇章,在文化自信的答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团队核心成员张兆敏、徐佳悦是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班的学生,自幼受家乡戏曲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对蟠龙梆子的铿锵韵律情有独钟。

(张兆敏、徐佳悦参加学校戏曲社团活动)
2023年9月入学后,她们在班主任赵金丹老师和著名泰山文化学者周郢老师指导下,确立了探索泰山地域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课题,并与同样热爱戏曲文化的陈伟佳、徐田杰、王艺晓、孙飞扬等同学,一起组建了朝气蓬勃的“戏韵新程队”。两年来,团队以“蟠龙梆子”为中心,深入泰安、济南、济宁三市54地,展开了对泰山地域戏曲剧种传承现状的调研。

(戏韵新程队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到蟠龙梆子剧团交流)
团队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及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撰写《活化与共生:地方类戏曲文化多维传承路径探索——基于对山东非遗“蟠龙梆子”三市54地现状调研》调研报告,开创性提出“创演共生”保护体系,以“创”破界,以“演”活化,实现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三者共生。积极探索对泰山地域戏曲蟠龙梆子的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开发地方戏曲剧目智能创作系统、虚拟戏台互动系统、戏曲数字资源库;探索多元演绎策略,倡导大众参与;挖掘新一代传承人,探索线上线下双线运营,实现生态构建与可持续传承等。这些探索成果不仅为泰山地域戏曲剧种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其他戏曲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可复制范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实践智慧。
泰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旅游之城,团队在探索地方戏曲活态传承路径的同时,还提出将蟠龙梆子、莱芜梆子、山东梆子等泰山地域戏曲非遗文化与泰山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具体策略,颇有借鉴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为助推区域经济繁荣与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团队在脚踏实地的调研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获批专利1项、软著3项,参加2024年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创新大赛获银奖。


(徐佳悦、陈伟佳代表团队参加2024年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获银奖)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在日积月累的探索实践中,思辨能力和科研意识也不断增强,多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学术交流,探索新问题,撰写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张兆敏、徐佳悦与指导老师到山东艺术学院参加学术交流)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地方戏曲领域,以创新之力扛起非遗传承使命,让百年戏曲星火永续,谱写中华文化新篇章。
(通讯员:赵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