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滨州的海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一座胸怀大海的城市,

必然有她关于海的传奇故事!

——题记

当目光触及这个题目,或许有人陡然升起疑云:滨州,与海相依吗?那片蔚蓝之畔可有滨州的港口矗立?答案,如同破晓的曙光,清晰而确凿! 20 世纪初,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为国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建国方略》。该方略规划的四通八达的交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包括建设31个港口,其中黄河港(即今天的滨州港)赫然在列。

然而,当人们谈及山东沿海的城市时,脑海中率先如走马灯般浮现的,往往是青岛、烟台、威海以及日照,而常常忽略了作为山东“海上北大门”——滨州的存在。

01 “昔日之痛”

无人能割舍对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眷恋,亦无人能抑制对那波澜壮阔、浩瀚无垠之大海的向往。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那便是踏上滨州的海岸,走进那正在崛起的港口,漫步于蓬勃发展的北海新区,亲眼见证那片热地上的神奇蜕变。最近,命运终于眷顾了我,回到滨州校区授课的机会悄然降临,实现这一夙愿的时刻终于来临。

11 月 29 日,苍穹犹如被清水涤荡过一般澄澈,日光温煦,微风轻柔。晓龙稳稳地握住方向盘,驾驶着车辆。上午 9:30,恰是一天中朝气最盛之时,我们自市区黄河四路拔锚启航。车内,《大海啊故乡》那如潺潺溪流般的优美旋律悠悠回荡,每一个音符都似在心底奏响对远方蔚蓝的无限憧憬,我们怀揣着雀跃的心情,正式踏入这段充满期待的快乐征程。

借助高德地图的指引,我们知晓距离渤海湾畔的滨州港约 110 公里。车轮滚滚,侧方光影不断变换,约行半个小时,市区的繁华便被我们远远抛在身后。此时,车窗外薄雾如轻纱般袅袅萦绕,为世间万物蒙上了一层梦幻的面纱。宽阔的公路上,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货车,俨然一个个忙碌的行者往来穿梭。不多时,路边一块醒目大牌子“北海欢迎您”闯入我们的视野,那简单的五个字,如同老友热情的呼唤,瞬间在心底掀起一股暖流。我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刻停车,用相机定格下这一美妙瞬间。转身望去,对面“品质滨州、幸福北海”八个大字,于海天一色的广袤背景中,仿佛八颗璀璨星辰,熠熠生辉,彰显滨州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北海新区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在‌清新的空气中远处眺望,万亩盐田错落有致、雄奇壮阔,恰似一张巨大的调色板镶嵌于大地之上,斑斓绚丽。

短暂的停留欣赏美景后,我们继续向北,朝着万顷沧溟的方向驶去。玻璃外,路旁的车流愈发稀少,行人踪迹更是难寻。这时,晓龙突然说道:“瞧,咱们此刻行驶的这一马平川的大道,竟好似浮于‘水上’而建!”听闻此言,我心中猛地一动,往昔在媒体报道中多次看到的关于这条“特殊之路”来历的画面,瞬间在脑海中浮现。的确,我们脚下的这条高标准建成的道路,并非筑于寻常陆地,而是创造性地建于“海水”之上:

世人皆知,港口乃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亦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对城市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滨州虽坐拥181.5公里的海岸线,却在漫长岁月里深陷“有海无港、有港无航”之困局,成为滨州人心中一道难以抚平的隐痛。究其根源,海边皆是黄河裹挟的大量泥沙淤积而成,涨潮时汪洋恣肆,落潮时泥滩袒露,粉砂淤泥质海岸,让建港之路荆棘丛生。这般尴尬处境,令滨州难以挺直“沿海城市”的脊梁,甚至家乡人谈及自己的海,都难掩窘迫,说不清方位与模样。然滨州人不屈不挠,面对不利自然条件,以人工智慧另辟蹊径,造就了车下这条长达 17公里的引堤公路。自此,海水深度达- 8米,万吨海轮得以自由进出。放眼望去,碧空清透若晶,引堤仿若一条矫健巨龙,于潋滟波光之上蜿蜒舞动。

未行多远,一栋气势恢宏的大楼,连同夺目耀眼的“山东港口滨州港”七个大字,豁然跃入眼帘。多年来,我心心念念、此前却仅能于图片视频中窥探一二的“滨州临海枢纽”,此刻竟真切地近在咫尺。我们当即转弯,欲驶入大院。洪纪部长收到消息,匆匆赶来迎接,开口便说:“今日北海,天气格外宜人,欢迎你们!”我与晓龙赶忙在这座于大海中傲然“崛起”的高大标志性建筑前合影留念,定格这难忘瞬间。

云淡风轻,心境亦如打开的窗扉般舒朗开阔。在洪纪与在港上工作的李敏的陪伴下,我们拾级登上港区楼顶。放眼望去,港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致:八座巍峨的门机,犹如八只钢铁铸就的巨擘,雄姿英发地屹立于码头之上,在空中悠然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前沿堆场上,装载机如灵动的舞者,来回穿梭奔忙。满载铝土的集装箱,好似训练有素的士兵,被整齐有序、稳稳当当地安置在码头,尽显秩序之美。汽笛长鸣,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回荡,共同谱写出一曲激昂澎湃、扣人心弦的港口作业交响乐。俯瞰楼下,一辆辆大货车井然有序地排队进出港口。洪纪指着车队,娓娓道来:“你们来时,想必留意到不少往返的大货车,它们皆是来此送货,或是满载而归……”

“沿海若无港口,大海便成尽头;有了港口,方能开启走向世界之窗。”在参观“港产城融合”展览时,开篇这句经典之语,如黄钟大吕,令人心潮澎湃。超经理介绍道,滨州这座沿海之城,自 1969 年东风港开建,至 1971 年正式投产,滨州人民就拥有了自己的港湾。然而,因缺少深水大港,致使许多人错把这座渤海之滨的魅力之城当作内陆之地。90 年代初,更是遗憾错失与陕西神木煤炭出海港的建设机缘。但此后,万吨泊位的梦想,如一颗坚韧的种子,在数百万滨州人民心间悄然扎根。随后十多年,历经几起几落,滨州人不懈探索。新一轮滨州港建设,历史性地跨越拦门沙,借前文提及的引堤公路,构建双堤环抱式港池,径直将港池门口(泊位)延伸至破波带外的深海之处。这意义,恰似凤凰涅槃,一座现代化港口,竟奇迹般地从滩涂中 “拔地而起”。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两个3万吨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 380 万滨州人民的“港口梦”成真,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有了最便捷出海通道,山东海上“北大门”也自此打开。

驶出渤海,无垠的太平洋豁然展现,滨州的大海如一位无形的雕塑家,精心雕琢出这座城市开放的特质。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州港在时光中稳步前行,近年来进出口集装箱数量节节攀升。2024年,全市港口吞吐量预计突破7000万吨,刷新历史纪录,阔步迈向亿吨大港。滨州如今已与13个国家的 14个城市缔结友好情谊,与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架起经贸合作的桥梁,连续7年荣登中国外贸百强市之列,一跃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要地及联通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重要桥头堡。至此,滨州人终于昂首挺胸,“沿海城市”的自信如参天大树,根基稳固,空前坚定 。

02 “现实之优”

心中有海,无处不湃!曾几何时,滨州的沿海虽然一直被人们称之为“苦海沿边”,但家乡人民世世代代一直胸怀大海,守护海洋,以其为荣耀、为希望。沉睡千年情期待,千呼万唤始出来。如今的滨州大港,车水马龙、船来船往,那声声船笛是对创业者与建设者不平凡的奋斗足迹、对大海真诚馈赠执着滨州的最响亮回应。

在港上吃过午饭后,洪纪和李敏即陪同我们去海边与北海新区参观。广袤的未利用土地与水草交织在一起,在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的各种鸟类如点点墨滴落在美丽的画卷上。在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俩人原先都在滨州市区工作,后来皆因港口与北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需要,来到了这里。和大部分港区的职工一样,每周在这持续工作5天,周末才能回家。身为人母的李敏,只得把两个孩子的养育托付给了爱人与公婆,因而基本失去了辅导孩子学习、陪伴孩子嬉戏的机会。念及此事,她的眼中顿时泛起了泪花,对家人的愧疚自然难以一笑而过。至于当年工作生活的条件,那是非简单的“艰苦”两字所能概括的。比如,一年的四季,平时这里只有酷热的夏日和严寒的冬天,“蚊大一盘菜”,还有白蚁、蝗虫等害虫的侵扰;三分之一是八级以上大风浪天气,“风响如聊斋”,海风中的空气依然是咸咸的。然而,个头不高但乐观向上的李敏充满激情地说道:无论何时,抬头望天、低头望海总能会让人找到心灵的慰藉之地,特别是看到和同事们为之日夜坚守的港口一天天做大,看到为之无私奉献的盐碱地的诸多优势被一天天地释放出来,他们感到由衷的欣慰与满足。

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拥有区划海域面积达2184.89平方公里,盐碱地、荒草地、滩涂等不属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167万亩未利用地,负5米浅海面积20万公顷。超大面积的“处女地”,吸纳各种要素集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就在这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上,滨州培育形成了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两大涉农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粮食年加工转化量稳居山东省第1位,是全国唯一一个粮食产业经济过千亿元的地级市。今年4月,山东土地集团旗下黄河生态集团与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规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滨州模式”。

这里拥有世界上贝壳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贝壳堤并存的以保护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保护区。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渤海西南岸,拥有约37.9公里壮观岸线,海湾面积127.6平方公里,是全球三大贝壳堤岛之一。贝壳堤岛宛如镶嵌在环渤海海岸带上的灿烂明珠,造就了滨州海边有堤、海堤相连、海堤相融的壮美景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共有鸟类40多种。在这里,经过现代制瓷技艺加工的海洋贝壳,化身为轻薄如纸、晶莹如玉的海洋贝瓷,成为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这里建有全球单体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渤海湾虾皮早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味鲜而不腻,香浓而不俗‌;盐田虾年产量约10万吨,居全国第1位,建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对虾育种平台而且每两个山东对虾里就有一个产自滨州;丰年虫卵年加工量3000吨、产值1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汪子岛鳎麻鱼,肉质肥厚细嫩,久煮不老,口感极佳;拥有长江口以北保护完好的单个面积最大的长牡蛎礁,牡蛎养殖面积达10万亩。近年来还实施“渔光互补”,即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这里建有中国最大的盐场之一。具有宜盐面积9.6万公顷。拥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和广阔的滩涂资源的鲁北盐场,主要生产海盐和日晒盐,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一水多用”高新技术。盐、化、养并举,凭借新型企业、精尖技术、跻身于全国一百家最大采盐企业之列。与此同时,盐雕这一传统工艺也在滨州蓬勃发展,技艺精湛的工匠们用海盐雕刻出了各种各样的奇妙造型,成为新一代的旅行纪念品。

03 “发展之强”

多少年来,不少人认为,属于漫无边际“烂泥摊”的滨州沿海,根本没什么“文章”可作。然而,就在人们的“消极认识”中,这座城市“多面强海”,“海的文章”越做越好、越做越强:

首先,产业强海。涉海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千家,其中渤海湾最大的凝析气田—渤中19-6项目上岸并实现天然气外输,滨华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投产运营,“气头化尾”产业条不断完善;作为全社会用电量常年居全国前三位的城市,加快建设山东最大的鲁北(滨州)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绿色颜值”正在源源不断地转换为“发展增值”;积极发展滩涂游乐、海盐康养和海洋休闲等新兴产业,在碧海蓝天下让游客听渤海美声、看盐田美色、品海鲜美味,一个看海游海的踏浪平台将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其次,交通强海。作为山东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累计完成投资超200亿元的滨州港主动融入全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与小清河港、套尔河港等“四港联动”,走出一条融合之路、改革之路、特色发展之路;直抵港站的泊港铁路,作为能够“看海的铁路”开通后,有效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促进滨州沿海开发建设。

再次,科技强海。实施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倍增计划,改革组建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其中新认定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8家,跻身中国科技创新百强市;相关企业将海水淡化处理后,实现“一水多吃”,不仅供周边企业使用,还用来制盐、生产啤酒。

第四,生态强海。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渤海攻坚战5项主要目标、35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在全国重点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春季、夏季分别为99%、98.8%,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0年成立的以滨州沿海主要区域为依托、规划1500平方公里的北海经济开发区,将港口、园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布局,促进企业间产品上下游隔墙互供、产业链共生互补,构建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产业促园区,加快打造“港园城”融合发展特色样板,聚人才、增人力、提人气,打造宜业、宜创、宜居、宜乐、宜商、宜游的“六宜”现代化新北海。今年1-11月,北海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3亿元,总量居全市10个县(市)区第4位;比2023年同期增长8.7%,居全市第2位。在财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北海新区不断改善民生,如与滨医附院合作成立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北海医院,将为该辖区与整个滨州沿海区域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昔日一片了无生气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充满财富和机遇的追梦地,工作生活的幸福之地。

回到市区时,已是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内地与沿海的深度交汇,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共同构筑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貌。资料显示: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始置滨州……;早在秦代,这片土地就有“渤海雄邦”的美名。也就是说,一千多年前,这座选择以“滨”为姓、以“州”为名的城市,早就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因大海而灵动,岁月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壮丽海景的传奇故事。走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我问洪纪:眼前的闹市景象,滨州的海边未来会出现吗?他满怀信心地回答:会的,一定会的!是啊,滨州的海,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港湾,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腾。它见证着过去,更昭示着未来—— 一个港产城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正蓄势待发,向世界展现中国沿海城市的新风貌。

2024年12月于滨州

-曹高芳

作者简介:

曹高芳,男,山东博兴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高校医学人文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基地签约作家,历任高校系(院)办公室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院长。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全国高校规划教材和散文集各1部,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与省部级课题近20项,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在担负繁忙的行政管理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中厚植教育情怀、人文情怀,以“情”为魂、以“爱”为基、以“德”为本、以“进”为要,缅怀父母、感恩亲友,留住乡愁、感激故里,追忆恩师、关爱学生,敬重同事、奉献事业,业余时间潜心文学创作,完成作品50余万字,发表于《大家文学》《齐鲁晚报》《散文岸》等报刊上,主编散文集《我们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