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2024年高招季|济南大学学院推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一、学院介绍

1。院长寄语 

从小到电子和夸克、大到星系和宇宙;短到阿秒级的高能粒子寿命,长至百亿年的宇宙生命周期;物理学科涵盖了时间与空间的宽广尺度。从蒸汽机、电动机到计算机,从白炽灯、日光灯到激光,从水力、火力发电到核电站、从无线电报到量子通信……物理学既是探究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最基础学科,又是产生重大科学发现与高新技术的最前沿学科。所以,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名探究自然奥秘和发明高新技术的青年才俊,有志于成为一名改变人类命运的自然科学家,那你就学习物理吧!

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物理学为基础,涵盖了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兼顾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理工科本科专业,秉承“教学为根本,科研为先导”和“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办学理念,真诚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报考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学院概况

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物理系,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是本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学院的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明显。现有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学院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物理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院现已实现本硕博人才全方位培养,ESI及专业排名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7人,包括15名教授、43名副教授,博士77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0人。

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和光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同时拥有学科教学(物理)和光电信息工程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教学条件齐备,仪器设备总值3千余万元,实验室面积7千余平米。学院高度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办学。聘有国内外兼职教授20余人,建有校/院企合作研究所5个,在20余家企业和中学建有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其中山东浪潮华光获批省级实践基地。

学院学生学风优良、求真务实,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升研率和就业率稳居学校前5位。历届学生科创竞赛蔚然成风,创新能力强,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

3。学科专业优势

学院学科基础厚重,特色鲜明,形成了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具有良好的学科构架。物理学专业建设及学科水平均取得显著提升,系列成就交相呈现。2010年成为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2019年获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学科教学(物理)专硕,2021年取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博士点立项建设。2023年物理学(师范方向)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同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物理学专业已建成“本-硕-博-博后”学科层次齐备的一级学科架构,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品牌师范教育。

物理学科主要涵盖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和光学等5个方向,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机配合的合理学科布局。科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上海东方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个,主要在粒子物理、引力场理论、量子光学、自旋电子学、计算物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固体激光技术与应用、光纤检测技术与应用、超材料光场调控及器件应用等方向开展科研工作。基础研究追踪前沿,自旋电子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氧化锌纳米线荧光动力学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关于石墨烯和硅烯及低维纳米材料结构研究获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应用基础研究面向需求,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如研发的激光器和LED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

4。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贯彻“人才强院”和“引凤筑巢”的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队伍结构的优化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学风扎实、特色发展、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7人,包括15名教授、43名副教授,博士77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0人;有国/境外留学/访学经历的60余人。科研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上海东方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学院另聘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兼职教授5人,携手共进,通过深度合作组建前沿学科创新团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院一贯重视优化教师学缘结构,引育并举,保障师资队伍梯度化建设,造就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近五年,我院青年教师在山东省高校教学类比赛及校级讲课比赛获各类奖项20余人次, 31人次获教学杰出贡献奖。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近五年共计有15人获优秀教师、优秀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5。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始终秉持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改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实施核心课程精品化工程,近五年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8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主编并出版教材7部(《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等)。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手段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力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上述措施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改成果,近五年共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17项、校级项目79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8项、济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9项,在国内外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百余篇。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改、教研项目的比例高达87%,专任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人数比例为92%。

学院的科学研究以物理学方向为主要依托,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机配合的合理学科布局,高度契合国家和本地区的需求,推动了地区在相关新兴产业发展。例如凝聚态物理方向由国家杰青和山东省泰山学者领衔,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杰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1引智计划、军工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他引3000余次,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理论物理研究队伍由上海东方学者领衔,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ESI高被引论文7篇。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队伍由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领衔,近五年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近百篇,被引2000余次;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光学研究队伍由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泰山学者领衔,近五年承担国家基金、科技部、工信部和山东省重大专项等10余项,获发明专利30项。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4篇ESI高被引、2篇热点、2篇封面,他引2000余次。

6。人才培养

学院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着力推进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大一到大四“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知行合一-收获成绩”的培养体系。通过“新生研讨课”“济大论坛”“追光生涯项目”使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了解前沿研究,增进专业自信;通过“1+1+X”多点合一的学生科创模式,以学科赛事为基本点,以一类赛事为增长点,以其他科创训练为支撑点,将学研、赛训、院企融为一体,学生科创氛围浓厚,科创成绩斐然;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三全就业指导体系”,学院多次获得济南大学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1)协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专业教育,用思政引领铸魂,以专业教育筑基,围绕“思想政治”建立多元价值、知识关联,并通过多方统整的实践样态,以达成教育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传承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为主体,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扎实开展学风建设及科创就业,不断增强能力本领;同步完善管理服务工作、抓好党团组织建设、拓展实践育人途径、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结合第一、第二课堂,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同步开展形式丰富的专业竞赛、学术报告会、社团活动与文体活动等。

学院在新闻宣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工作等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红旗团委”等多项考核中获得优秀。积极组织学生申报“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物理实验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物理科技创新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科技活动,近三年,参加各类科技竞赛1523人次,获奖767人次,其中国家级63项,本科生获批专利8项,学院的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泰山学者实验室、各大科研团队实验室等接收参与科创学生总数每学期平均达100余人,成绩得到全省各高校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多次被山东省物理学会授予单位突出贡献奖。

 

(2)培育“严谨、好学、上进”的优良学风

构建以“学好物理,为国奋斗”为核心、升学就业为线索的“8N”学业成长体系和“三带领”学业帮扶体系,厚植优良学风。

第一学期注重生涯启蒙及基本专业认知教育;第二学期注重学习方法及自我管理技能的经验传递;第三、第四学期注重引导学生对标学习榜样,并进一步理解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第五学期注重职业目标锚定及行为动员;第六学期注意具体经验传授,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第七学期注重考研及就业政策宣讲、心理状态调适;第八学期注重考研复试经验、求职面试经验传递,切实将目标转化为现实。

注重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情感帮扶,以“党员带领、教师带领、朋辈带领”,不仅要为学困生解学习之难,更要注重解生活之困、思想之惑,努力让学生受更多的益,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学院每届毕业生深造报考率达85%以上,最终录取率名列学校前茅,学生发展潜力强,成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院共有7名学生获得济南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宋健奖学金,近三年,学生获国家奖学金6人、山东省政府奖学金6人、国家励志奖学金66人、山东省优秀学生6人、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3人,多个班级获省级先进班集体。

 

(3)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服务性、全员性、精细化”特色

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的四维服务体系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均就业率达94%以上,学生就业面广,主要集中于科研深造、教育教学,以及在信息技术、电子产品等的生产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8年以上的毕业生有近70%走上领导岗位或其他重要岗位;3-5年的毕业生有近40%成为单位骨干。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满意率达90%以上。

7。学院特色活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推出“小物实验室”系列科普视频

新冠疫情之下,90后、00后一夜长大。“小物实验室”科普视频由学院团委发起、同学录制,通过官方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演示和讲解生活常见的物理知识。获济南市“出彩型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称号,省图书馆定期转载,山东电视台采访报道。“小物实验室”的主播们用专业热情感染小朋友,带领大家感受科学魅力,探究科学奥秘,也为大批师范生提供了线上教学实践基地。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我院作品获得全国铜奖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业竞赛活动,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参赛规模最大、参赛作品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大学生创业赛事之一,并成为社会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成为大学生创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平台。

我院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创新)中获佳绩

11月24日至26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终审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本届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603所高校13000余名学生的2340项作品参赛,经过网上专家初评后,最终有231所高水平院校的427支队伍挺进决赛。我院五项作品荣获佳绩,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送人才下乡-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砣矶镇揭牌

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砣矶镇举行。砣矶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大学生在基层锻炼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团小青”暑期社会实践团作为省级重点团队将在砣矶镇开展为期30天社会实践活动,在爱心支教、科普宣传、红色宣讲、传统文化教育、乡镇基层岗位锻炼等活动中凝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学院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

近年来学院始终以学风建设为主线,考研成绩步步登高。2018届“金牌老班”宋世学老师组建甲子湖物理论坛,为考研学生释疑解惑,所带班级考研录取率超60%。宋健奖学金获得者于慧同学凭借多篇EI论文、1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推免到中科院物理所硕博连读;张志峰同学早早进老师的实验室,手握“创青春”国赛铜奖的“敲门砖”考取山东大学。大鹏一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一跃,非一足之力,学院将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孜孜以求,坚定前行!

二、专业介绍 

1。 物理学

    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设置了物理学和物理学(师范)两个培养方向。物理学方向主要培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前沿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物理学(师范)方向培养政治信仰正确坚定、热爱中学物理教学,富有科学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物理学科基本知识、教育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教研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物理基础教育人才。

    1.2 专业特色

济南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始设于1978年并招收专科生,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数理功底雄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好的品牌效应。自1994年开始本科招生,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博士后流动站(2023年),并在学科教学(物理)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20)。

物理学专业立足济南大学办学定位,面向本地区及全国对物理学人才的需求,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大力开展物理学学科建设。本专业现有 37 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19 人(高级职称占比 84%), 33 人具有博士学位、4 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博学位占比 100%);其中国家杰青 2 人,山东省泰山学者 3 人,山东省优青 3 人,校教学名师 1 人,校青年教学能手 9 人,另有校外兼职教授 10 余人,形成了“职称、年龄、学科、学缘”各方面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现有14门次专业课获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一流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称号,有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科创实验室、微格教室等专用实践教学场所面积6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500余万元。

    1.3 核心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计算物理基础、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教育方向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学。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1 培养目标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山东省“十强产业”,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卓越创新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胜任光学工程、光电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工程实施、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2.2 专业特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本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位,依托学科为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本专业理工兼备,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设置激光技术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3个专业方向。

(1)师资队伍雄厚

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2)教学成果突出,教学条件完善

专业现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省一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校级等各类教研项目4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拥有基础物理、光电专业实验室20个,面积达1000m2,实验设备500余套,总价值600余万元。建设有浪潮华光、济南微纳等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坚实保障。

(3)科研水平突出

承担和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0余项。拥有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半导体激光芯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济南市优秀创新团队”、“济南市新高校20条自主培养创新团队”。

(4)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通过参赛锻炼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奖励80余项,获专利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学生在科学研究、创新实践等多方面得到训练,极大地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2.3 核心课程

光学、应用光学、电动力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激光原理与应用、光纤通信

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新兴战略需求,瞄准“双碳”目标,紧跟能源转型步伐,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需要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结合新工科发展理念,适应新能源行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深厚,掌握热能高效利用及新能源发电、能源转换及储能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运营维护、能源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3.2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专业,201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济南大学于2012年开始招生。现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泰山学者3人、香江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4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60余项,承担横向项目20余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其它省部、厅局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授权发明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均居学校前列。多门课程被评为省、校一流本科课程。

专业下设新能源与智能控制、能源转换与储能科学与技术两个方向。目前设有基础物理、光伏技术与应用、光热技术与利用、风能技术与应用、太阳能实习实训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教学实验室,以及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

本专业学生的学风优良、成绩优秀,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考研率位居学校前列,多数学生被录取到知名的双一流高校及研究院所。学生在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和发明专利授权。

    3.3 核心课程

新能源与智能控制方向:工程热力学(含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含实验)、传热学(含实验)、电路理论Ⅰ、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光伏电站设计及运行与控制、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风能发电原理、逆变器工作原理与运用、新能源综合实验。

能源转换及储能科学与技术方向:基础物理、基础化学、电路理论Ⅰ、材料科学基础、储能技术与原理、电化学基础、固体物理、量子力学Ⅰ(B)、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制备技术、能源转换材料与技术、专业实验。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