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蛟龙探海”这堂特别的思政课 很“燃”很“走心”!

高校
关注3月12日上午,一场“蛟龙探海”专题报告会引燃了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余名师生的深海探索热情。报告会邀请刘怀伟、刘琨、苏田源等三位搭乘“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进行远洋深潜科考的国重室教师以及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胥维坤工程师到场交流分享。
报告会设专题报告和互动交流两个环节,通过将课程思政与深海科普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论素养、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和自身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引导和发展。
在报告分享环节,刘怀伟以《面朝大海思无涯,身入深渊探细微——我的首次深海科考之旅》为题,讲述了科考队员跨越大洋的艰辛历程和船上的科考生活。刘琨以《乘蛟龙远征,探深海奥秘——大国重器领航深海资源发掘》为题,重点展现了我国在开发深海资源、发现新物种等领域的重大进展。苏田源带领现场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神奇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与四位老师就科研任务、科研发现、航行奇遇、困难挑战、心理调整等话题展开热烈的互动交流。四位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复现了一次次惊心动魄又精彩纷呈的海上奇遇,凸显了海洋科考事业的殊荣感和使命感,饱含了对深海微生物资源探索与开发事业的热忱,勉励青年学子多探索、多实践,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想不懈奋斗。

本次报告会为师生提供了一堂生动的海洋科普和思政教育大课。现场的老师同学们都被这种向未知踊跃进发、向极限勇毅前行的科学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要汲取精神之钙,知未见、探无疆,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刻把握科普和思政内涵,依托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结合国家级平台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模式,策划推出了观澜大讲堂、专题报告会、思政微课堂等“大思政课”,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家精神、科技引领时代发展的理念在科普课程中讲深邃、讲透彻,在不断提升青年学子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引导青年学子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完善了在科普过程中时时、处处地浸润式思政模式。
[拓展阅读]
3月14日山大日记:“蛟龙号”大西洋深海科考亲历者 苏田源
两天前,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蛟龙探海”专题报告会,分享了跟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中国大洋科考任务的经历。去年12月17日,我们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出发,搭乘“深海一号”科考船,一路乘风破浪,奔赴万里之外的大西洋,开启了这段为期85天的远洋科考之旅。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承载着海洋强国的国家梦想。这次的调查任务也是不同寻常,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在遥远的大西洋海域,我们开展载人深潜精细化调查,获得了盲虾、贻贝等热液区典型生物类群。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作为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尤其是两次乘“蛟龙号”探秘大西洋热液区,我透过狭小的观察窗,看到海底震撼人心的画面,真正领略到了深海探索的魅力。
蛙人解除主缆绳那一刻,“蛟龙号”就此入水,直入大西洋海底。下潜过程没有灯光,观察窗外一片漆黑,快到海底时,主驾驶打开强力探照灯,这才真正看到海底的世界。“蛟龙号”推进器嗡嗡作响,带着我们在海底穿梭,作为右舷科学家,首要任务是时刻观察窗外,警惕潜水器与巨石发生碰撞的危险;同时也要观察海底细微的热液特征,寻找热液喷口,做好记录跟拍照工作。幸运的是,我们经过短暂搜寻就找到一处巨大的热液区。看着喷发着滚滚黑烟的热液喷口,一眼望不到头的热液烟囱体,大家心情激动万分,完全忘记了舱内冰冷狭小的环境带来的不适,开始紧张地记录和取样。
随着作业工作结束,上浮按钮被按下,所有压载铁被抛弃,潜水器减重后开始快速上浮。在即将浮出水面时,我们与“深海一号”母船通讯,汇报潜水器状态。当听到对讲机里母船“已经发现你们,欢迎回家”的回应后,大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在报告会上分享这些经历时,我看到了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感受到了大家对深海探索事业满怀的热情。大海蕴藏着无数珍贵的资源,向深海挺进,战略意义重大!这次“蛟龙探海”专题报告会,让大家对深海科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分享神秘的深海探索经历,激发了大家对深海科考的兴趣。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就科研任务、科研发现、航行奇遇、困难挑战、心理调整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我的大西洋之旅暂告一段落,但我们跟蛟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山大人向海洋进军,投身于海洋强国建设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