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代学院文化育人特色 | 文化浸润工程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赋能增效

教育
关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山东现代学院遵循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育精神,秉承“天道酬勤”的校训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与专业育人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一三五七七”文化育人体系,形成“以文育人、启智润心”的文化育人特色,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的“教育三问”。

在山东现代学院董事长、校长刘春静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七个一”自我提升教育,落实七个文化浸润工程,以扎实有力的举措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添砖加瓦。刘春静表示,学校一直引导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者、终身运动者、终身奋斗者、优雅生活者、幸福生活创造者,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有文化涵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开展“七个一”自我提升教育 引导学生日行日高
“每日一阅读、每日一抄悟、每日一善行、每日一劳动、每日一运动、每日一反思、每日一总结。”是山东现代学院的“七个一”自我提升教育。“这‘七个一’看似简单,但落实起来不但是考验每一位同学,更是考验每一位老师,每一位领导,每一位现代人。”刘春静强调,“七个一”自我提升教育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倡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每日一阅读”帮助学生们可以在“课前十分钟”、“睡前一小时”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编印《国学经典诵读》读本,校领导切身挑选推荐正能量书单,学生可自行选择书籍;倡导“每日一抄悟”,每年给学生发放“成长日志”,每周开展“卓越笔记”评选活动;鼓励学生“每日一善行”,比如开展义工义诊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每日一劳动”让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日一运动”促使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每日一反思”鼓励学生每日反思收获和不足,思考下一步的改正措施,明确努力目标;“每日一总结”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思考、总结的良好行为习惯,日事日毕,日行日高,山东现代学院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长助理李泉慧介绍。
落实文化浸润工程,走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山东现代学院的七个文化浸润工程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中医康养与传承中医药文化、强化职业能力文化、培育行为养成及创优导航文化、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崇尚劳动实践文化、营造幸福力及感恩文化。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文化浸润融合,相辅相成。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精神,山东现代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启智润心。
刘春静提出,开设现代大讲堂,师生坚持诵读《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提高道德素养。同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倡导学生选修1门国学经典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开设《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书法》《国画》等选修课,坚定文化自信心。

多年来,山东现代学院发挥中药学、护理等医学学科专业优势,创新“一专多能,跨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拓展中医养生保健和公共卫生基本知识,培养中医康养及大健康理念。
李泉慧介绍,学校不仅开设中医康养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医护药类专业的办学优势,整合教学资源,设置“医养健康”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还将逐步开设中医保健、针灸推拿及急救常识等相关课程,帮助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感悟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理解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拓展中医养生保健和公共卫生基本知识。
“学校定期组织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中药炮制、针灸、推拿、艾灸等实践体验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热爱”,李泉慧说。
结合专业特点培育职业精神,学校鼓励各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教育,助力学生增强职业认同、培育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医学院组织学生进行庄严的宣誓活动,在实验实训中心楼前的医学生誓词以及随处可见的职业文化展示内容;护理学院将严谨的操作规程、熟练的护理技能、优质的服务态度等有机融入教学环境创设和教学过程之中;药学院组织学生开展“诚信做人,认真做药”等专业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能认药、知药性、懂药理、会制药、善用药”。
同时,学校邀请一批优秀企业家、行业精英进校授课或作辅导报告,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注重发挥优秀校友资源,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引导教育。“2020年初疫情爆发,张弛、王海庆、宋文玉等18名优秀毕业生,从各自的工作岗位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驰援湖北武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江苏淮安、山东日照等医疗队,他们医者仁心、勇毅前行,引导学生传承医德精神、坚定职业理想、树立远大抱负。”李泉慧说道。

山东现代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学校组织开展“课前十分钟展示活动”,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学生可提前十分钟到场,轮流上台展示,分享专业知识、心得体会、未来规划等;结合学生需求对阅读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由领导和老师推荐时事政治类、学科专业类、人文素养类、经典名著类等优秀书目,形成阅读书单,各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睡前一小时阅读”,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阅读内容,撰写读书笔记,还举办了“现代大讲堂”“成长日志”和“卓越笔记”评选活动。
学校建有国学社、运动康复社、中医养生社、茶艺社等70余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国学知识、礼仪展示等大赛,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大会等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涵养文化底蕴、厚植文化情怀。
李泉慧介绍,学校自2015年以来实施“导航工程”,逐步建立了从宣传动员、逐级选拔、系统培养、考核验收、作用发挥、总结表彰等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组织政治理论、学生事务、军事技能、应急处置等学习培训,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先后选拔6516名学生参加导航大队训练,555人被评为优秀导航员,8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4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2名参军入伍。导航员队伍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的提升,在入学教育、学风建设、日常管理、行为养成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据了解,山东现代学院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文化,建有占地4万㎡、双层看台、能同时容纳17000余名观众的大型现代化体育场和建筑面积7572万㎡、可容纳2000名观众的综合体育馆,拥有2个标准田径场、2个标准足球场和10个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瑜伽室、健身房等室内场馆,各类场馆全天开放,充分满足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社团活动以及大型体育比赛的需求。除了开设大学体育课程,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等赛事,学校大力倡导每日一小时运动,使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学校引用经典中的词语来命名体育场馆,如“天行健体育场”“弘毅体育馆”“悦毅网球场”等,使其成为渲染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倡导学生关心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多年来,学校深化体育课教学改革,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各体育社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以学校篮球队为代表的各运动团队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育了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团结合作、奋勇拼搏、追求卓越、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等意志品质和价值追求。

李泉慧说,学校开设课程种类丰富,涉及广泛。比如劳动教育课,设置劳动实践周,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琴、棋、书、画等特色选修课,配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和教学场所,鼓励学生积极选修,搭配琴棋书画主题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滋养心田;还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校领导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此提高学生发现、感知、创造、分享幸福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回报社会。让师生有感恩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行为自觉。”据刘春静介绍,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师生精神文化层面的重点内容,组织师生诵读感恩词,倡导学生积极践行孝道,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关爱父母、陪伴父母,对学生开展“妈妈的叮咛”系列主题教育,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当代活雷锋”韩姑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吕明晰教授来校开展感恩教育讲座,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感恩意识。
山东现代学院文化浸润工程的实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赋能增效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学校建校三十年发展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精神,已融入师生员工的道德情操、工作作风和精神追求,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有力支撑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