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

2020年8月22-23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外语》《山东外语教学》、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协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与生态语言学”。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本次研讨会有12场专家主旨报告和7场分论坛,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B站进行了全程同步直播,共计1万7千多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通过网络直播收看了会议。外国语学院所有班子成员、骨干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山东师范大学“当代社会发展与话语研究”创新团队和“认知语言理论应用”青年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22号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传奎教授、研究会特邀专家李宇明教授、研究会名誉会长黄国文教授、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文斌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

在致辞中,王传奎副校长对第五届全国生态语言学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问候。王传奎副校长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对外国语学院近几年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做了简要介绍,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李宇明教授指出,生态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话语的语言学,推进学术向话语研究转向,从社会发展中寻找学术话题,用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理念探讨话题言说方式,是符合生态语言研究旨趣的学术追求。黄国文教授指出,研究语言与生态问题就是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关心国家和社会,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宗旨。王文斌教授向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学者和师生表示了感谢,阐述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表达了对生态语言学发展壮大的殷切期望。

8月22日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庆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汪少华教授先后做了主旨发言。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语言信息化与语言生态”。李宇明教授指出,豪根范式的语言生态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价语言生态:(1)语言的自身状态;(2)语言之间的关系;(3)语言使用者及语言社区的状况。语言信息化对语言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语言信息化促生了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应用,也把传统媒体数字化;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语言技术。其次,拥有信息化的各种媒体、各种技术的语言,其生态优势异常明显,逐渐走强。第三,人类演进是“工具的异化”。语言智能是人类当今及之后最重要的语言工具,而且是“人脑”的延伸,对人类的语言行为、思维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引发人的生理变化,影响社会的进展。语言信息化正在极大地影响语言生态。李宇明教授认为,这种影响的状况及其带来的对语言生活、语言研究、语言社会价值的影响,都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和谐话语分析途径”。黄国文教授讨论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和谐话语分析途径,从“以人为本”的假定出发,探讨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并通过实例分析,阐明了价值取向、问题导向和语言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在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操作和工作机制。黄国文教授指出,生态语言学最重要的特征是以问题为导向,期待研究者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英汉的语言基因与英汉生态”。王文斌教授首先介绍了语言生态与基因,他认为任何语言都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人类语言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多样性。王文斌教授又介绍了英汉语言的基因、英语表达式和汉语表达式。王文斌教授认为,语言的生态是由每一种具有个体自然属性的语言组成,恰如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因此,生态语言学研究需要关切语言的个体自然属性。

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庆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语言生态视域下的东干语言调查”。周庆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东干族的族源、历史、分布、人口、婚姻、语言和文字。为了全面解释东干族语言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周庆生教授综合借鉴了国内外文化适用理论和语言适应理论,从适应和传承的视角,阐释了东干人的语言生活。周庆生教授研究了东干族140年来适应异质主流语言文化环境、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典型案例。研究结果显示:东干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和变化,但迄今仍格守着汉语的本质和主流,传承着陕宁方言的老腔老调,保存着汉语的古代和近代词汇,仍被视为“父母语言”或“亲娘语言”。周庆生教授的报告对我们深入理解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生态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苗兴伟教授发现,《人民日报》生态报道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通过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基于此,苗兴伟教授通过关键词检索和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角色分析,探讨了《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中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为了分析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苗兴伟教授在生态文明的视域内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三角分析模型,即各种生命形式及其生态环境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互为平等的生态关系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相互联系体现为物种之间的和谐,相互依赖体现为物种之间的共生,互为平等体现为不同物种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苗兴伟教授最后指出,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汪少华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生态话语的批评架构分析:以《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例”。汪少华教授基于Wmatrix 4.0在线语料分析软件,由其内嵌的语义标注系统USAS自动进行语义域赋码及分类,结合MIPVU隐喻识别法,采用“自动检索+人工识别”的方式析出表层架构频次表。结果发现:“可持续发展”架构是对“发展”架构的修改,“公平”架构移位于“持续增长”架构;深层架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对话与国际合作,但仍未完全跳出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拘囿;架构背后的故事肯定了自然的工具价值,却否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鉴于此,汪少华教授提出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想创建新架构,讲述中国生态故事,为全球生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8月23日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中,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广州大学王晋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葛云锋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再论多语主义的内涵和价值取向”。赵世举教授关注到多语主义涉及的一些主要话题以及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从不同学者对多语主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且存在误区入手,深入探讨了多语主义观念的发端及其兴起的必要性,强调正确认识多语主义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妥善处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的重要性。随之赵世举教授也强调更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多语主义的核心方面,主要是两个不同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多语制以及个人层面的多语能力,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进一步探讨。最后,赵世举教授思考了多语主义应有的宗旨,认为根本宗旨应该是相同的,即保障语言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赵世举教授还认为,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应成为多语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从‘拖拉机’的语言生态看教材的时代特征”。从新中国首套中小学语言教材入手,苏新春教授首先探讨了教材的基本状况,教材内容的特点等。随之从“拖拉机”这一词的词频使用、课文分布、知识世界、情感态度等四方面探讨这一词汇的使用情况。在21篇课文中“拖拉机”一词出现的次数,统计词频使用情况以及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苏新春教授还概括了拖拉机语篇分布的特点,并且也将对“拖拉机”一词的分析提升到人的认知层面,以及人们在“拖拉机”这一词上凝聚的情感。此外,“拖拉机”一词实际上可以反映时代特征,苏新春教授从“拖拉机”这一样本研究探讨了词汇所具备的生态语言学价值。

广州大学王晋军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豪根模式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王晋军教授首先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即豪根模式、韩礼德模式以及近年兴起的基于生态心理学和分布式认知的心理认知模式。在介绍语言生态这一术语的起源以及定义之后,王晋军教授探究了豪根生态语言学传统的理论来源以及研究领域,指出豪根对语言生态的描述突出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是环境的一部分,语言、语言使用者与环境形成互动并相互协调,从而构成动态的语言生态。随之,王晋军教授介绍了此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并且以对独龙族的个案研究总结出独龙族语言能力与语言生态密切相关,并指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应用于诸多领域的潜力。

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教育语篇的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该报告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于晖教授首先将及物模式和作格模式相结合,构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及物性分析框架,用于挖掘教育语篇对自然形象的构建,揭示文本背后的价值观。之后,于晖教授从及物模式与作格模式视角开展分析,探讨了教育语篇中的小句过程类型及参与者角色以及因果关系方面的构建。最后,于晖教授概括了自己的生态哲学观,即自然与人类之间积极互动、彼此爱护的生态哲学观。于晖教授的报告对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以及英语课堂思政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葛云锋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危机语境中的生态关系构建:新冠疫情新闻发布会的批评体裁分析”。基于对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言行的反思,葛云锋教授关注了危机语境下的生态关系,强调媒介要素在危机语境中的重要性。之后,葛云锋教授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体裁分析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了用于社会生态关系分析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话语分析,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不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丰富多样的具有异质性的社会生态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的融合与发展”。何伟教授首先梳理了生态语言学学科体系现状以及融合与发展,回顾了生态语言学两种主流研究范式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等。何伟教授指出,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应不断发展创新,生态语言学学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在两种范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基础之上予以逐步解决,并逐步构建能够适用于相关生态问题解决的学科体系。最后,何伟教授以两种模式之间的共通处为切入点,提出了两种融合模式,即 “环境—语言—环境”模式或“语言—环境—语言”模式。何伟教授的报告对我们深入思考生态语言学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等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2日下午举行的分论坛讨论中,共有430余人参加了分组讨论,84人宣读了论文。分论坛共包括七个小组,分别围绕“生态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生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语言与安全/风险/疾病研究”“生态语言学与多模态研究”“生态语言学与文学鉴赏与批评”“生态文明、中国故事与生态语言学”展开了热烈讨论。各分论坛的点评专家对参会代表的精彩发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在23日上午举办的闭幕式上,研究会副会长王晋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王晋军教授认为,新颖的云端技术使本次会议科技感十足并具有广泛影响力,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路径、应用研究等重要议题,为生态语言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外语》副主编常少华教授代表协办单位发言,表达了《中国外语》将一如既往支持我国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将成为我国生态语言学发展的稳固阵地。下届承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秀凤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基本情况,并表达了办好第六节全国生态语言学的信心。研究会会长何伟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以及分组讨论发言情况,宣布了新增常务理事名单。何伟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组织的非常成功,网络的现场直播增加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何伟教授感谢了会议主办方以及为本次会议作出贡献的各位专家与代表。

王卓教授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再次感谢了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了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和各位学者的精彩发言,并表达了与各位专家面对面交流指导的期许。最后,会议在大家的依依不舍和掌声中圆满落幕。

(通讯员:贾延云 周琪一)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