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区县

【禹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日记】与死神正面交锋的108分钟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急诊科,时间从来不是以分秒,而是以心跳来计算的。每一秒的流逝,都可能是一条生命的消长。2025年10月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我们再次站上了这条与死神竞速的起跑线。一位突发胸闷大汗后意识丧失的患者,通过急诊团队与介入科无缝协作,历经108 分钟精准施救,成功从生死线上挽回年轻的生命。

午后警报:一场生死考验的序幕

下午1点20分,120急救中心的警报声划破了平静。电话那头是家属焦急的呼喊:“胸闷,大汗,一个半小时了!”警情就是命令,急救团队闻令而动,风驰电掣般奔赴现场。

然而,病情的发展比车轮更快。就在家属拨打求救电话的39分钟后,下午1点57分,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幸运的是,懂得急救知识的家属没有慌乱,他们立即展开了至关重要的现场胸外按压,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最宝贵的第一块基石。

第一现场的决战:从室颤到复跳

下午2点整,我们的急救车抵达现场。车门一开,我们看到的是最令人揪心的景象:患者面色青紫,牙关紧闭,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也已停止。没有一秒的犹豫,战斗瞬间打响。

“立即持续胸外按压!”

“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指令清晰而短促,每一双手都在与时间疯狂赛跑。下午2点02分,首份心电图完成,屏幕上那混乱无序的波形,是心源性猝死的元凶——室颤!

“准备除颤!所有人离开!”电流击穿寂静的空气,患者的身体随之震动。紧接着,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一秒未停。五分钟,在平日里不过是短暂的片刻,在那一刻却漫长如一个世纪。终于,复查的心电图显示,那要命的室颤消失了,恢复了自主心律!现场所有人的心,都随着那声“复苏成功”稍稍落定了一瞬。但这,仅仅是闯过了第一关。

极速转运:构筑移动的生命堡垒

在飞驰的救护车上,抢救与诊断同步进行。心电图明确指向了这场危机的根源:急性心肌梗死。初步诊断确立。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肝素4000单位静脉注射……这些陌生的药名,是我们为患者筑起的抗凝“生命防线”。

车厢内,气氛凝重而专注。患者出现了大便失禁,这是身体在极端应激下的反应,也提醒着我们,危机远未解除。与此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同步进行——与家属的沟通。在颠簸的途中,我们开始了再灌注治疗的知情谈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家属在悲痛与焦急中,做出了关键决定:选择急诊PCI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缝衔接:绿色通道的生死时速

通过院前院后的无缝衔接,信息已传回医院。当我们抵达急诊大门时,一条为生命铺设的“绿色通道”已然亮起绿灯。没有繁琐的手续,没有一刻的等待。下午2点48分入门,复查心电图确认下后壁心肌梗死,签署手术同意书,随后直达导管室——从入院到进入手术核心区域,仅仅用了10分钟。在导管室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微观战争。下午3点05分手术开始,穿刺、造影。影像清晰地揭示了罪犯血管——前降支中段,已狭窄95%,命悬一线!导丝成功通过,一枚精致的支架被精准植入,瞬间撑开了那濒临闭塞的生命通道。随后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

从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到血管被打通,生命之河恢复奔涌,总共用时108分钟。这108分钟,是家属不放弃的按压,是急救团队专业的判断与操作,是院内通道的无缝衔接,是导管室医生精湛的技艺,更是所有人对生命不离不弃的信念。

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护士,我记录下的不仅是冰冷的时间点和医学术语,更是我们急诊团队每一次与死神掰手腕的高光时刻。我们守护的,是每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亲人。当监护仪上重新响起平稳有力的心跳,当患者的面庞由青紫转为红润,那一刻,所有的汗水与紧张,都化作了人间最值得的欣慰。

这,就是我们的战场,也是我们的荣光。

来源:禹城市人民医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