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微创除病灶,高龄患者获新生——平原县人民医院成功为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商讯
关注近日,平原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成功为两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直肠肿瘤患者实施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此项技术的成熟应用,标志着平原县人民医院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微创诊疗领域迈上了新台阶。
病例一:精准剥离,化解“癌变”危机
65岁的王先生,在平原县人民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发现其距肛门约10厘米处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息肉样隆起,活检病理提示为“绒毛管状腺瘤,局灶倾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是一种紧邻癌变的严重病变。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身体状况复杂,手术风险较高。
面对挑战,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雷朝云与科室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术前评估。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为患者实施了内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发现病变粘膜下黏连较重,穿支血管丰富,增加了剥离难度和出血风险。她沉着应对,最终将大小约1.8*2.0厘米的病变组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仅约20毫升。术后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病例二:分块切除,巧除巨大良性肿瘤
无独有偶,68岁的张女士同样面临健康挑战。此前在平原县人民医院接受肠镜检查时发现直肠粘膜病变,病变同样位于直肠距肛门10厘米处,但瘤体更为巨大,达到约4.5*4.5厘米,病理诊断为“低级别绒毛-管状腺瘤,局灶伴中度异型增生”。该患者同样合并严重冠心病、高血压。
面对这一巨大的广基肿瘤,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贺同敏与主治医师雷朝云、郭冰共同评估后,制定了周密的ESD手术方案。术中,由于瘤体体积较大,黏膜抬举效果欠佳,增加了手术难度。团队果断调整策略,创新采用牙线牵引联合分次圈套切除的方式,逐步将肿瘤完整移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技术优势与未来展望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的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够保留器官完整性和功能等显著优点,特别适合像上述病例这样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高龄、高危患者。
这两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消化内科在精准诊疗与个体化微创治疗方面的雄厚实力。下一步,平原县人民医院将继续深耕微创技术,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来源:平原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