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治!宁津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让炎性肺结节 “销声匿迹”

商讯
关注近日,患者李先生将一面印着“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的锦旗送到宁津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圣桂芳手中。“前一阵我体检发现有肺结节,心里特别害怕,非常焦虑,在这规范治疗后,现在结节竟然完全消失了,所以今天特意来感谢你们。”李先生握着圣桂芳的手感激的说。

李先生此前在常规体检中,通过胸部CT查出肺部有结节,“一看到‘结节’两个字,就担心是不是癌症,晚上都睡不好觉。”回忆起当时的心情,李先生仍有些紧张。随后,他特意到宁津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寻求进一步诊断。

接诊医生圣桂芳详细询问了李先生的病史,得知他近期曾有感冒、咳嗽症状,结合CT影像中 “结节边界清晰、伴随轻微磨玻璃影” 的特征,初步判断结节可能为炎性性质。为进一步验证,圣桂芳为李先生制定了规范抗炎治疗方案,并嘱咐其4周后复查。

“复查做CT时,我心里一直打鼓,没想到医生说结节完全看不到了!” 拿到复查报告的李先生惊喜不已。
医生解读
“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临床中很多患者会因‘肺结节’过度焦虑,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超八成肺结节为良性,炎性结节是可以通过治疗消除的。” 圣桂芳医生介绍,肺结节是肺部影像中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局部异常阴影,近年来因体检普及发现率有所上升,但并非所有结节都与“恶性”相关。
从性质上看,肺结节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类:其中良性结节占比超80%,炎性结节是最常见的类型,多由细菌、支原体、病毒等感染引发,或因长期吸烟、接触粉尘、油烟等刺激因素,导致肺部出现炎性增生;而恶性结节占比相对较低,多与肺癌或癌前病变相关,通常不会因抗炎治疗消失。
“炎性结节有明显的‘可识别特征’。” 圣桂芳医生进一步解释,若患者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或CT影像显示结节边界清晰、伴磨玻璃影,部分存在空泡或钙化,且大小多在1厘米以下,大概率为炎性结节。这类结节经2-4周规范抗炎治疗后,复查时多会明显缩小甚至消失,部分未治疗的结节也可能在数月内自行吸收。
健康提示
针对大家关心的 “发现肺结节后该怎么做”,呼吸科医生给出三点建议:
一是避免过度焦虑,不要仅凭“肺结节”诊断就怀疑癌症,应先结合病史、影像特征,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炎性可能,避免盲目选择手术或频繁检查;
二是拒绝“拖延观察”,若结节伴随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或医生评估 “炎性可能性大”,需及时遵医嘱进行抗炎治疗并按时复查,防止炎症迁延导致结节性质变化;
三是牢记“定期随访”,若暂时无法明确结节性质,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做胸部CT复查(常见周期为 3个月、6个月、1年),观察结节大小、形态变化——若结节长期稳定无变化,多为良性;若出现快速增大、边界变模糊等情况,需进一步排查恶性风险。
来源:宁津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