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高层对话

鹊华秋色,石塔端庄,历城为何拥有“锁心”之美 | “黄河从这里入海”专栏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仓庚

监制|蓝色

设计|伦伦  排版|榴莲

出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新浪山东

“黄河从这里入海”NO.17 | 济南历城篇

- 01 -

序:齐鲁首邑,大义之城 

泰山主峰最主要的脉络直奔千佛山而来,山势到头于左右荡开,西有槐荫腊山为开辟,东以历城鲍山一带为收束,然后北凭黄河为一大界,就构筑出了济南主城区的地理空间大势。在腊山——鲍山之间散落着齐烟九点,定黄河、导小清河,梳理泉湖,是济南城区之内的山水具体演绎。

历城地势南高北低,其中北半部的低山丘陵开始向西形成对主城区的拱卫之势,围子山、莲花山一直到鲍山的一段山体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区东关,也就是成了济南主城区的东大门。“东关”之外是各种交通枢纽,从港口、济南东的城际高速枢纽一直到遥墙机场。

通观山川形制,在黄河线路上,槐荫为引,天桥为聚,而历城为控。历城的控引山河而守卫城区的地理态势与作用,也形成与影响了其在济南城市的早期发展中的人文风物特征,主要体现为坚定不屈的精神信仰与保家卫国的情怀。

历城很早就是家国守卫之城。

除了是早期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外,历城早在商代就有了重要的城邑建设,根据历城发现的甲骨文的形制与记载内容就证明这里还是商朝在最东方的军事要地。这些考古的出土地在大辛庄。

说起这个辛,还会想起不远处出生的辛弃疾[编者注:(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将领、词人],也带个辛字,也关乎保家卫国。辛,本义是收割草木,寓意为金、刀、金秋收获,自然引申为富足、健康、收割、锐利、精致等等,辛勤与辛苦等等的正面含义就成了天道酬勤,医生、军警、金钱就是它的常用含义了。辛弃疾,其意在于富贵健康就是对疾病苦难的屏蔽,还可以是辛勤劳作才能除去人性的弱点,但在于他本人,更愿意指向成为执戈之士才能医治天下疾苦的意思。

辛弃疾这样胆识与保家卫国的历城豪杰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汉代的终军弱冠请缨(编者注见下段),近代更是有朱庆澜[编者注:(1874—1941),字子桥、子樵、紫桥)]等一大批民族战斗英雄。就是在当代民间,历城的摔跤功夫依然也有传承,猛人多多。

终军弱冠请缨:[编者注:终军,(约前140年—前112年), 字子云,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终军请缨,中国古代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西汉武帝朝,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完全归附,他自请出使南越。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年仅20余岁(古时20岁被称为“弱冠”),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

人有阳刚威猛,地有表征,华不注就是这种精神气度的地理写照。华不注山,也称华山,在黄河岸边独立雄峙,无所畏惧,俨然为古城门户,独立耸峙,神明起而宵小慑。

在地底下,历城依然有金石之坚,在唐代就发现了铁矿,有了金属冶,今天的唐冶街道就命名了这段历史。四千年前的黑陶烧制的是容器,容物不散,珍藏不佚,金属冶炼更是成为英雄手中卫国保家的利器,家国精神不失。这一带还曾是当代城市的冶炼中心——济钢,作为济南乃至山东的早期工业支柱,还跻身为全国十大钢铁行列。

现在历城的省级非遗梆鼓秧歌,还源自于当地明代的一个铁匠师傅,与辛弃疾依然是同样的历城修为,外能炼精钢,内可遣才情。

历城文化,内外兼修,这里还是一个信仰之城,志在精神世界的守护。

精神世界在这里,凝神静气,用志不分,从不会对外虚张声势。紧挨泰山主峰之后,在历城区柳埠镇有神通寺遗址留存。这里始建于东晋,是山东最早的佛教修造之地,是山东省的佛教发祥地与佛教中心,修造规模十分庞大,现在还有四门塔等四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居深山,于泰岱、曲阜之后,学有潜修,神有自明。

华不注上有华阳宫,儒道佛三家精神融注,其忠、孝祠中,家国大义凛然。

同样的精神高蹈,还有洪楼天主教堂,它是中国最大的三个天主教堂之一,与神通寺一样,都是时代的、山阴守卫之城的精神表达,或述以真实无妄,或言其圣洁纯粹。

历城文化遗存还有很多,例如鲍叔牙墓、黄巢起义旧址、攀龙岗、闵子骞墓等等,不但铭刻着英雄豪情与文人才情,也有载录着淳美的世风良俗,皆可观瞻。

人之精神,自有山水辉映。那天真的炽热与烂漫释放,都只归于自家丘壑,是别有洞天。南部山区里的红叶谷就有深山里的明媚热烈,九如山就有流瀑飞云的意气风发,虽远尘俗,不误内自修也。

山水之气,荣于草木。历城近水岸有唐王大白菜能够解烦消渴以利肠道,近山则有历城核桃乃健脑(精神)良品,两样子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济南是山阴之城,山水俱阴。所谓山阴之城,说的是万物阳明之气内敛,归于精魄之体制,山川风物含章可贞,人文气度自显辉光,神明找到了庙宇,灵魂找到了肉身。济南山阴之城,始发于历城,作为“齐鲁首邑”,"精与神最是著明“。

-02-

华不注 

华不注山,也叫华山,位于黄河以南,紧贴小清河岸边,为齐烟九点第一名山。

自春秋《左传》有载到清代初期,华不注山都是济南第一名山,也常与大明湖、趵突泉并列为济南三大名胜。

入得山来,儒道佛精神闪耀,文人修士古雅闲远,内里自有清净尊奉。因为有了李白的赋诗而引历代很多文人登临题咏,也因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而誉满天下。

黄河来了,河湖淤积,鹊华分居黄河两岸,成了老济南城外黄河下游的门户水口,双山如华表,似捍门,状如龟蛇锁大江的武汉景观。民间所谓,宝塔镇河妖,既防流泄,也镇水患。

黄河时代的康有为反而越推崇华山,以为这是泰山支脉终结之处,如果在此建立都会,“不下十年,新济南必雄冠中国都会”。泰山黄河拱卫,加上华山与泉湖、小清河为之内在演化,自然是地灵十足。康有为作为文宗兼政治家,视野更大。

现在城市扩大了,下游水口门户的寓意也被替代了,与鹊华烟霞一样都成为文化的底蕴,华山入城了,康有为说的事儿也还没实现。

但城市履新,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历史之中,已经融入城市之中的华山,一样很美,余韵未歇,且新意欲浓。

高楼林立的城里,华山有时候很小,小得成了一个烟霞盆景,很体贴。可是靠近了,它又那么险峻,高傲异常。好在,它始终就在城里,远近我随意,变化也就任由了它。

哪一天你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自己得大气一点,还想找个对象感去抒发时,华山依旧可以登临取用,这里的龙脉就是越过南部山区,会远追泰山的,康有为为证。再一个就是黄河千万里奔赴而来,就在眼前,山与黄河的大气,华山上看得见。

华山的清秀柔美,还会因为小清河,清清静静地就依偎了过来,河与华山湖不分。但小清河也有个性,天下第一清流,独自入海。至于是清河因山而尊崇,还是山因河而清秀,这里已兼而有之,浑然一体。

想想,还是诗仙厉害,“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刚柔、雌雄、险平、远近,都让他给说了。

一座历史名山入城了,这对济南文化也许是一件大事,就像济西湿地一样,华山也带着小清河与黄河一起进城了,黄河需要跨,黄河更需要跟你一起生活,华山也是。今天登临华山,可以怀古,但前提是不要去诵读,去记忆,尤其不需要配合着想象,假装自己正与古人悠然心会了。史上的一切美好与无限可能的今天,不能总是被纸张与传说隔开。

如今的华山,入城而华,比邻而亲,正变成一个真正本土的生活场景,文旅的前提就是你与它一起变得更好。

-03-

四门塔

泰山主峰之后,最主要的一条脉络偏东北方向发出,很快就在历城区柳埠街道驻地、锦阳川一带分出条条枝桠而成山环水绕之势,神通寺正建于其间最紧密之处,清净幽深,道场天成。

在神通寺创建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正是门阀政治腐败加上五胡乱华的至暗时刻,道统已经失序,人的精神世界几近崩溃,佛教遂应时而起。在泰山之阳是本土的道教与儒家教化的圣地主场,主峰后的神通寺成了时代背后的反思与自我救赎,在现实社会已经失去解决方案的时候,人们必须在精神世界另行超越。

神通寺很快就成了山东佛教的中心,长时间以来还是济南乃至黄河下游一带的精神高地,今虽已经繁华落尽,湮于历史之中,然四门塔等砖石之质尚有遗存,千余载作精神之屹立。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世界美术全集》以为:“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四门塔不大,却是济南的第一座佛塔。其简洁的造型就像佛陀说法时的要言不烦,素朴而典雅,大道由来至简。虽然只是一个单层结构,高仅十五米,却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端庄与庄严,不可以亵渎,但让你忍不住去亲近。塔内四方佛神秘安详,身后九顶柏千年茂盛,塔下万籁俱寂,若有法音震耳,顿时摄心。

与诸塔不同,在高大泰山之后,四门塔已不再需要形体的高大,也不需要山前那热烈与宏大的宣讲, 有的只是四方佛的安详与微笑,是阳光在密林中空地里投射出的一缕阳光,作密宗的秘境显现,"万相刹那澄明”。

泰山之后,选择了四门塔为群塔之首,也由此注定了济南很少有各地文峰塔那样的神采飞扬,也没有他处佛塔的参天之势,更不会有摩天大楼一样的景观高塔的雄视四方,这里的塔多数很安静,多藏于山林,或者融入市井,不缺坚贞与独立,但极少四顾张扬之势。这,大约就是山大山身后的特质吧,坚实硬朗,独立不惧。

四门塔开辟以后,从灵岩寺到兴国寺,济南就有了很多的佛塔,渐渐与泉水开始了相互的辉映。泉水是济南的内在品格,是内心充盈而不假外求,是深邃清净而灵性十足,这些主要是通过泉与湖表达,而对应泰山与黄河的崇高与悠远雄浑时,则有耸立如火的群塔,神明从不缺位。就是到了山下,其神不熄,各有现身说法处,华山的傲然挺拔,华阳宫的丹鼎炉火,洪楼教堂的塔顶……九点齐烟,莫非塔也,皆是阳明之发。 

千年的四门塔,也与清敬的道家一样,“君子为腹不为目”,在幽深处有尊崇,在遮蔽里却能显豁一切。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