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城市特色

经导调查 | 五家肉鸡上市公司四家在山东,肉鸡头部鲁企下一步怎么干?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来源:大众报业·经济导报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肉鸡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销量猛增。山东作为白羽肉鸡养殖第一大省,年均出栏商品肉鸡占全国的40%以上。2022年中国白羽肉鸡屠宰量75亿只,山东白羽肉鸡屠宰量超过30亿只。产业发展的同时,山东肉鸡行业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山东肉鸡头部上市公司下一步将怎样发展,经济导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4家山东肉鸡上市公司市值近400亿

“全国共5家白羽肉鸡的上市公司,山东烟台占了4家,分别为民和股份(002234.SZ)、益生股份(002458.SZ)、仙坛股份(002746.SZ)和春雪食品(605567.SH),市值将近400亿,超过中国上市白羽肉鸡市值的一半。” 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鸡分会秘书长李景辉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上市最早的企业是民和股份,2008年上市;益生股份在2010年上市,仙坛股份2015年上市,春雪食品2021年上市。

“在4家肉鸡上市公司的带领下,烟台肉鸡产业发展迅猛,规模集群效益明显。基本形成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走上了品种品质优化、现代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增值、市场多元拓展、健康消费引导的发展之路。2022年全市出栏商品肉鸡3.6亿只。”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吉壮介绍说。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新则表示,烟台聚集了民和、益生、仙坛、春雪等龙头企业,产业配套完善、链衔接紧密,树起了行业的一面旗帜,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大肉鸡上市公司各有优势

民和股份董事长孙希民是最早进入肉鸡行业的资深人士,民和股份多年来在中国商品雏鸡外销市场囊括第一。

“我养鸡38年,把养殖的过程摸索得差不多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改善,还得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不断地创新。”孙希民表示,比如,民和股份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6个孵化场,全部投产预计可以生产5.5亿只商品鸡,比国内的设备孵化场人力能减少三分之二。

据了解,民和股份是最早对鸡粪进行资源利用的企业,不但实现了鸡粪-沼气-甲烷的充分利用,还是我国农业产业中最早获得联合国碳减排CDM项目补偿的企业。

孙希民表示,从长远来看,肉鸡企业应该主动发展食品深加工。民和股份在7年以前开始试着向食品深加工发展,三年建了两个高标准熟食厂,引进了9个国家的设备,从油温控制、包装、码垛、到冷库,实现了全自动化。

“当前肉鸡产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的效益不可能和过去那么高,企业靠什么取胜?最关键的是要看质量、品牌、渠道。”孙希民表示。

益生股份是中国祖代鸡市场常年占有率第一名。

益生股份董事长曹积生介绍说,益生股份定位一开始是祖代鸡,上市以后也做父母代鸡。2006年以后,益生股份祖代、父母代占有率一直维持在全国1/3左右。祖代一直到现在在市场的占有率是30%左右,上市以后父母代逐步扩大,去年出的商品代5.6亿,今年预计5.8亿。另外,从2018年开始逐步往猪的原种乃至祖代方面进军,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规模。

“我们定位在种子上,目前不可能太往下走。肉鸡这块祖代和父母代,就卖鸡苗。种猪卖原种和二元。既然定位在种子,首先要以强为大。怎么做强、做好?把目前做对的事坚持下去,种子本身一定要优良,要提高自己的质量。” 曹积生坦言。

在曹积生看来,对未来的预期是,在市场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赔的时候我们赔得最少,挣的时候我们挣得最多,产品质量差异化,我们的成本最低。至于规模,做强了以后,水到渠成,根据市场来变化。”

仙坛股份被认为是肉鸡一条龙“公司+农户”搞得最好的企业。

“仙坛公司从肉鸡的结构开始做父母代,2018年进军到深加工调理品。这几年主要打造的从父母代、商品代、饲料加工到屠宰,这4个板块几乎达到全配套。”仙坛股份董事长王寿纯表示。

据介绍,仙坛股份是“公司+农场”的模式,肉鸡商品代板块走的是自己摸索的路子。2022年“公司+农场”出栏肉食鸡接近1.8亿只,自己宰杀2.1亿只。商品代是“公司+农场”,父母代、宰杀都是本公司自己完成。

王寿纯表示,通过这几年的深耕发现,加强合作能把各自的能力释放出来,也能达到有机的结合、良好的结果。2021年宰杀了68亿只,2020年75亿只,每年达到8%以上的增长速度,2030将达到110亿只。

“禽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禽肉的60%以上是白羽肉鸡,这个产业将来的发展毋庸置疑一定是向上的。仙坛公司将随着这个大势稳中求进,提升产量,提升质量。” 王寿纯表示。

春雪食品是4家上市公司深耕食品加工程度最高的肉鸡企业,也是目前全国大型白羽鸡鸡肉食品企业中少数以鸡肉预制品的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致力于成为中国鸡肉预制食品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春雪食品副总裁郑钧表示,春雪实现了从出口到内销(便利店、商超、电商、批零、社区零购)全渠道的覆盖,2022年疫情防控最严重阶段,餐饮渠道订单腰斩减半,但出口、商超和其他渠道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综合来看,2022年公司的营业额、业绩和其他方面对比2021年都有非常大的进步。

据透露,随着募投项目的落地,春雪新的宰杀工厂在2022年10月份完全落地投产,实现了顺利宰杀。主要包括肉鸡宰杀车间、鸡肉预制菜加工车间、综合楼、宿舍楼,这两个工厂配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分割线、鸡肉预制菜的加工设备以及辅助设备。

2023年将借助募投项目做另一个数字化的落地和硬件结合。新的预制菜熟食工厂将在2023年8月末9月初正式投产。这两个工厂达产后,年可新增肉鸡宰杀1亿只,生产鸡肉产品24万吨,鸡肉预制菜年产12万吨。一个小的目标是2025年完成50亿元的营收,到2030年还有一个中长期的目标。

年均出栏商品肉鸡占全国的40%以上

“山东肉鸡产业体系完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2022年,全省活鸡存栏6.54亿只,出栏21.7亿只,同比增长3.9%。山东作为白羽肉鸡养殖第一大省,年均出栏商品肉鸡占全国的4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白羽肉鸡养殖第一大省。”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新在日前举行的“首届(2023)中国肉鸡产业五岳论坛暨山东肉鸡健康养殖发展大会”上表示。

山东肉鸡产业已经建立起育种繁育、商品鸡养殖、饲料兽药供给、屠宰深加工、现代冷链物流配送、畜牧装备生产、科技研发推广、人才培训、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现代产业体系。据业内估算占山东省白羽肉鸡产量70%以上的生产主体实现了组织化生产。去年,全省5家畜禽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随着现代畜牧生产和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肉鸡养殖全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一人可饲养几万只肉鸡;饲养38天左右即可出栏,多数养殖场料肉比已降低到1.5:1,多层立体养殖单位建筑面积年饲养量可达180只/㎡,饲料转化效率、生产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国内领先。

“鸡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符合现代消费理念和趋势。中西式快餐连锁、外卖送餐、机构食堂,休闲餐厅及新零售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叠加我国人均年鸡肉消费洼地,发展潜力巨大。”李新表示。

但山东肉鸡行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李新将其总结“四个不充分”:即种业创新不充分、优质供给不充分、产业溢价不充分、要素资源不充分。

“山东肉鸡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种源创新不充分,快大型白羽肉鸡依然依赖引种,与产业快速发展需求不匹配;产品高度同质化,优质供给不充分,与不断消费升级下需求不匹配;数量、质量、效率、市场之间还存在诸多不协调,产业溢价能力低,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同时,肉鸡产业发展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不确定性风险依然存在。”山东省畜牧协会秘书长逯岩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表示。

据了解,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对种业振兴、规模化养殖场改造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预制菜等都做了安排部署。

李新透露,山东将扎实抓好政策落实、有效提供要素保障,也会在政策规划、调控引导、技术服务、模式业态、创新创造等方面,支持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将会围绕建设畜牧强省,拿出一套指标体系,梳理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确保政策效应尽快落地见效。

“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一靠价格适中,二靠质量过硬,三靠环境友好。广大企业必须严格把握上述三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饲料配方优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养殖技术提升、智能化设备设施应用等方面,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动产业转型跨越。”李新建议。

另外,山东还鼓励企业聚焦种子卡脖子关键问题,整合行业资源,培育更多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优良品种,不断扩大自主培育品种的产业地位和养殖权重,逐步减少主导饲养品种对外依存度,加快实现种业自给自足、自立自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