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东 城市特色

济南小院,请“慢”走

新浪山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济南小院,请“慢”走

写在前面:

近日,济南成功晋级“全国十大特大城市”,而与北上广等老牌一线城市相比,撇去经济发展的因素,济南城市生活的灵魂仍在于“慢”。“慢”并不代表落后,而是一个历史名城千百年来审视生活、洞察发展的结果,与单一的“快”节奏生活相比,这种“慢”更需要把握好“度”的考量。认识济南,首先要读懂济南的“慢”;而读懂济南的“慢”,首先要从济南传统民居的小院说起。

异乡人来济,多半会被推荐泉城广场、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等著名打卡地,而对于笔者来说,更愿意推荐济南的小院。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三十余年,儿时居所里那方方庭院、片片砖墙,那古街老巷、曲径悠长才是济南该有的“心之所向”,那是抽丝剥茧最有济南滋味的性格温良。而这,对于高层迭起的现代城市来说,更稀有,也更珍贵。

01。/ 从前慢,记忆与消逝

时光把昨天的故事偷走了,回忆仍然认得回去的路。”——《向往的生活》

撰文时,暮色将至,笔者坐在百米高的写字楼里,望向窗外“车马”穿梭、灯火流明的经十路,繁华,被一眼望尽。然而许是暮色催人念家,许是久在樊笼里的困倦,让笔者的思绪被一秒拉扯回儿时居住过的姥姥家的小院儿。

慢悠悠的生活,别有洞天。萦绕心间的旧时光影,重现。

是的,姥姥曾在今泉城路附近有座独立的小院子,虽不至富贵人家四合院那般气派,却亦有正院、后院之讲究。缓缓推开吱呀作响的木质大门,听着绣眼鸟明亮婉转的叫声,绕过照壁,映入眼帘的先是约七尺见方的小花园,园内大片牡丹、杜鹃、月季围绕座座小型假山肆意生长,此外,还有两棵高大的石榴树,和若干竹梅等盆栽,几十年吹打,它们随四季变换,凋零又重启纷繁。

往后院走,是厨房和一口压水井,姥姥便经常在此洗衣做饭,氤氲起水气,也“沸腾”过香气。围绕小花园,整座小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六七间屋子,将院子围成“天井”状,而姥姥和舅舅等一大家子便居住、生活于此。

冬季围炉煮茶、夏天围坐吃瓜;春天,抬眼是檐下细雨呢喃,秋天,回首有脚下落叶连绵。

这番景致构成了笔者童年关于济南居所的全部定义,自然相伴,烟火丛生。记忆中附近的人,家家户户有座小院,或独居、或杂居,安乐、祥和。以至于如今,小院早已不在,搬入楼房的笔者却仍向往那番“山水之境”,于是与先生“执拗地”将阳台改成了小花园,砌石“种”鱼,摆花弄草,闲时摇椅“煨”茶,品书逗鸟,才觉得方能让日子在熟悉的味道里自在舒展。

只是,此去经年,良辰好景宛若虚设,总还是觉得少点什么,那么,少点什么呢?

当代诗人李宣章曾在《四合院》中写道,“一片片土瓦,为远古牵线。将淳朴凝聚,睦邻亲情融合。欢声笑语,在老屋檐缠绵。”

如此想来,或许缺少的正是与泥土相连的小院清香,更是小院中的袅袅炊烟、街坊家常的“慢节奏”吧。

在九十年代初期,像姥姥家这样的院子,在济南还十分常见。晨起,出了院子,人们一般会踩着青石板,走过一条漫长的胡同,经过沿街吆喝的茶汤、豆腐脑摊位,与胡同口晒太阳的老人们问过好,才会奔向工厂、学校、商场……这与当下城市上班族挤地铁、抢座位、甚至插空骑车、跑步打卡的清晨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这些小院、胡同、摊位以及邻居,似乎成为了通往大千世界的层层“过渡”,也成为了生活、工作烦恼的“过滤器”。每日,当“式微,载归”时,赶路的人可以卸下疲惫,让小院的温存融化一切心结。

到了新世纪,这种场景便不太常见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的“老城改造”提上日程,新生活“扑面而来”。放眼全国,深圳在1997年已开始旧城改造的尝试,武汉在2009年将“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程全面提速,北京在2011年投入百亿用于旧城人口的疏散和重点村城市化改造。

在此浪潮下,小院少了,胡同少了,住在低矮平房儿的人更少了。在济南的姥姥家的小院,终于也在2006年永远地合上了门。

我们“迫不及待”地“享受”新生活带来的便捷,比如冬季再不用辛苦烧煤,夏天的室内恒温舒适,一切生活需要都能在人均“几平米”的规整空间里得到满足。

然而,或许是再美的天花板也没有广阔星空耐看,或许匆忙前行错失了眼前的风景,亦或许生活本就是座座“围城”……如今,旧城改造风风火火十几年过去,我们开始想念“车马很慢”的昨天,越来越意识到“慢下来”的意义,希望有个停下来喘息的机会,毕竟,歇一歇才能更好地前行。

近几年,以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为典型的“慢综艺”大火,“守拙归田园”的生活意趣被人们从记忆里“捡拾”。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2010年,济南的城市规划建议里,提出将芙蓉街一带的文化老城打造成具有老济南特色的居民区,把济南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同时推动济南文化旅游业发展。老城小院不再被“推倒”,而是加以保护、修缮,在保留老济南特色的同时,进行生活、观光方面的改造。

记忆中那般“闲庭信步”,终究于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存在的理由,成为现代都市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02。/ “慢”归来,回归与升级

济南小院,“回来”了。

一同回归的还有“慢条斯理”的生活气韵。只不过,住在其中的人们,以更丰富多变的形式将它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私房餐厅、优雅民宿、风雅酒吧、文艺古着……

以民宿为例:民宿起源于日本,传入中国,其与统一化的酒店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民”字,前者是无差别的工厂化“大机器”生产,后者才具有手工时代“针脚”锱铢的珍贵品格。人们在民宿渴望得到的不仅是一个歇脚之处,更是对家、对灵魂的寄托与安放。对很多人来说,民宿提供了一个穿越时空,找回儿时无忧无惧时光的契机,承载了生活本真的美好,更寄托了对未来无限虔诚的祈祷。

正是怀着这份期待,双手再次紧叩门环,民宿“隐泉别院”的大门被缓缓打开。而那高高的门槛,好像是隔绝喧嚣的屏障,一脚踏入,整个心灵的救赎之旅便开始了。

隐泉别院位于省府前街西侧的鞭指巷,这条传说由乾隆命名、已有百年历史的老街里,深深浅浅地坐落着几个院落,出名的有陈冕状元府,此外还有些许寻常人家。

济南以“泉水”而闻名,“隐泉别院”中就有两口天然泉眼,被称为“无名泉”,住在小院,听着潺潺水声,品泉水泡茶,或将瓜果饮料放置泉水中加以“冷冻”,都会别有一番滋味。据民宿主人介绍,最初改造小院时,从清理井道垃圾,到设计加工让泉水重新喷涌,颇费周折和精力,投入100多万元,耗时9个多月,终于使泉眼“复活”。

除灵动的泉水,“隐泉别院”中翘尖儿屋檐、砖墙灰瓦、年岁尚高的石榴树,与房间内木质简易的装潢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番天人合一之感。

在隐泉别院的附近,芙蓉街、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街、轱辘把子街等老街巷中,除了民宿,还散落着很多旧时民居改造而成的主题商店、照相馆、咖啡馆,300年历史的“张家大院”,让小院“重生”的“连枝”酒吧……它们一起组成了这座城市依“居”而起的“文旅文明”。

有意思的是,就在一街之隔的泉城路商圈,热闹与时尚不曾片刻停歇。城市的“快”与“慢”在这里握手言和。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成为了一种“新晋”的“时尚”。

笔者想,在这种“混搭”的“时尚”面前,就像济南的外延不断扩大,济南的民居特点也在不断融合。“住在济南”的慢生活趣味似乎也不必再囿于一墙一桌的小院外形,而是“抽象”于民宿院落的设计理念、搭建技巧之中。

也可以说,民宿的存在让济南小院有了现代化的呈现。

于是,以民宿为媒,济南文化有了新的展示窗口,文旅济南也有了独一无二的魅力。2020年10月,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对2020年度民宿进行了评定,其中,阅木山居民宿1号院、尚山民宿桃花源、泉水人家民宿雨山前等8个民宿拟评为五星级民宿。

在济南海拔750米的拔槊泉边、群山之巅的廓庐民宿里,品味“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体验“层峦掩柴扉”的田园生活;九如山风景区的“另类”木桶民宿,在红颜湖畔,烟雾缭绕间,酣睡一晚,做一个甜甜的梦,去到想去的地方;曾经鲜为人知的济南长清“齐鲁风情八号院”,于乡野阳光之间摘柿收果,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

由民居改造,带着生活气息而来的“民宿”,成了治愈当代人“快节奏”生活中焦虑、失落的“灵丹妙药”,屡试不爽。没有什么现代烦恼是民宿解决不了的,如果一座不够,那就两座吧。

文至于此,忽然想起,在姥姥的小院刚刚被通知拆迁时,虽然行李已经搬走,但姥姥还是要求母亲陪她,在小院里多留了一晚,似乎是与小院郑重地告别,也许是对小院生活深深的回忆。如今想来,如若那时有民宿一说,那些匆匆离开的遗憾是否能减少一分。

借文旅济南的发现之光,济南小院,以民宿之名,归来,重生。在此意义上来说,此时的小院不再属于个人,它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将济南的文化细细诉说。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