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格局重塑与文化焕新:解读济南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新浪山东
关注引言
济南,这座以泉水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全新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从黄河战略的全面铺展,到文化基因的现代化传承,再到产业与科技的跨越式升级,济南正打破传统的城市格局限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展现其在新格局下的雄心与动力。
一、“北跨”与黄河战略:从地理屏障到城市增长极
- 黄河时代的济南:从“南岸”到“两岸”布局
南望泰山,北依黄河,城区东西最长处超9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0多公里……长期以来,黄河将济南分隔为主城区(南岸)和生态空白区(北岸),发展形成了东西狭长、南北短促的带状格局。在此格局下的城市发展,面临着来自人口、就业、交通等多方面压力。而济南从未屈服于这一困境,持续找寻从地理屏障到城市增长极的新方向。
2016 年底,济南提出必须真正北跨,这一号角,划破了长久的沉寂。从 “大明湖时代” 走向 “黄河时代”,济南开启了这场城市变革之旅。2017 年,在济南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强力推进携河发展的战略部署被鲜明提出,济南新区建设更是作为重中之重,被寄予厚望,欲以大手笔精心雕琢。至 2018 年,济南市人代会一锤定音,正式确立济南实质性 “北跨” 战略,这意味着北跨战略不再仅仅停留于规划蓝图的构想层面,而是大踏步地迈入了具体实操与执行的关键阶段。北岸新区被赋予了 “现代产业聚集地” 与 “生态宜居新城” 的宏伟愿景与精准定位。此一布局,不仅缓解了南岸城区的空间压力,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拓展了新增长极。
2024年,是济南的项目深化年,黄河北岸经济开发区引入了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包括中欧装备制造合作园、先进能源技术中心等。这些项目在北岸生根发芽,不仅为北部经济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为国家“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经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创新实践篇章。
- 功能融合与生态优先:双重平衡的新机遇
济南通过“北跨黄河”战略,力求实现多层次的功能融合,始终精准把握功能融合与生态优先的双重平衡,创造出诸多令人瞩目的新机遇。
- 交通互联:济南,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构建跨黄河交通网络。近些年来,济南的“三桥一隧”建设,宛如黄河之上的琴弦,弹奏出城市北跨的激昂乐章。济南黄河隧道,世界上在建直径最大的公轨合建隧道,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壮举,更是济南迈向“黄河时代”的坚实一步。展望未来,更多规划中的跨河通道如黄岗路隧道、航天大道隧道等,犹如一颗颗待启的明珠,将进一步加密黄河两岸的交通连线。它们将如同细密的血管,为城市北拓源源不断地输送发展养分,强力推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加速驶向“黄河时代”,在功能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征程上,为城市的腾飞插上交通的羽翼。
- 产业布局:于济南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产业布局的演变宛如一场深刻而壮丽的变革画卷在黄河两岸徐徐展开。以前北岸多是相对传统的乡村风貌和少量零散产业,如今在济南北岸的起步新区,这里高楼渐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入驻,依托南岸成熟的科技资源与人才储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与南岸形成良好的互补协同,这一转变,不仅为济南的产业升级迭代注入了澎湃活力,更为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城市竞争与区域发展格局中,锚定了全新的坐标与方向,真正让黄河两岸在产业布局上打破隔阂,开启了从“南岸”到“两岸”融合共进的全新篇章。
- 生态保护: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对济南北跨产生了积极影响。《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 - 2030 年)》着重强调要充分释放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引领与带动效能,推动城市与黄河的关系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从往昔简单的城河相邻迈向深度的城河相融境界。这一理念旨在达成拥河而兴、水城共融的美好愿景,精心雕琢出一条人、城、河三者和谐共生、彼此相依共荣的活力廊道,让黄河真正成为济南城市发展的生态根基与魅力源泉。济南在北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的原则,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样本,吸引着更多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这座正在生态转型中焕发出无限魅力的黄河流域明珠城市。
- 区域协调中的“济南担当”
“北跨” 对于济南而言,绝非仅仅是自身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它更是黄河流域协同发展蓝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格局中,济南积极作为,肩负起重要使命。《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清晰地勾勒出济南的城市定位与核心功能,提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协同发展思路,其涵盖全国、黄河流域以及省域等多个层面。
济南积极携手省内沿黄城市,致力于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打造添砖加瓦,同时统筹规划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的建设工作,确保黄河安澜。
此外,济南以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为核心,全力打造济南都市圈。尤其注重与泰安、淄博、德州等城市推进同城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上谋求协同共进,交通网络上追求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上确保共保共育,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实现共享共赢,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共建共管。通过加强全方位的沟通与协作,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与协调互动机制,进而稳步提升省会经济圈的一体化水平,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引领城市群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二、文化基因与文旅经济:“泉”新出发在传承中创新
- 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济南,是一座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泉而生,也因泉而兴。一句流传千古的“家家泉水,户户杨柳”,使济南被冠以“泉城”的美誉。泉水,赋予了济南深厚的人文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济南人;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泉水文化也是济南文化的核心。
济南拥有丰富的泉水资源,“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全市天然泉水达 1209 处,是名副其实的 “千泉之城”。如今,济南不断深挖泉水资源,打响 “千泉之城” 品牌。以串珠成链的思维,立足新时代、新机遇、新融合,深入挖掘泉水文化,构筑泉水数字文化生态文明全产业链建设。
济南是二安故乡,诗词文化遗产异常丰厚。诗圣杜甫曾在历下亭留下千古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诗人元好问曾多次造访济南,由衷发出过“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的感叹。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至今熠熠生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依旧为人津津乐道。济南通过举办国际泉水节、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 “二安”(辛弃疾、李清照)文化品牌以及 “诗城词都” 品牌建设。在 “书香泉城” 和 “博物馆之城” 建设方面,济南更是不遗余力,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以文化艺术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激发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城市文化建设,让传承千年的文化脉络重焕生机,使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与此同时,济南秉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宣传推广与服务保障齐抓并进的理念,大力实施泉水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工程。一方面,加速推进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最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进程,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有条不紊地对明府城等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在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
- 文旅经济新探索
济南通过出台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措施、打造文旅新项目等方式,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
今年,济南市因大明湖的超然楼亮灯视频出圈,随后迅速启动 “遇见明湖” 项目,打造了十大沉浸式旅游场景,将济南特有的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历史文化遗迹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济南市还举办了大明湖花朝节、十二花神评选、汉服巡游、国风游戏、百花集市、超然楼二十四节气快闪等多场次活动,带给游客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
在旅游与文化演艺融合方面,济南文旅集团积极探索打造济南 “文艺 + 文化 + 文旅” 品牌 IP,在超然楼前的广场上举办新潮快闪活动,引爆线上线下 “双流量”。同时,推出 “遇见明湖” 项目,画船演艺将京剧等文艺作品搬上大明湖,市民游客可以体验不一样的艺术盛宴。薛之谦、张信哲、刘若英等演唱会相继在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激情开唱,带动了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十几个行业的产业消费,促进了夜经济的发展。
在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方面,济南市举办明湖龙舟邀请赛、济南(泉城)马拉松、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等赛事,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文化旅游为导向,共同将明湖龙舟文化节打造成独具地域特色、民俗内涵的城市品牌节庆活动。体育+赛事旅游的方式,引全国各地人们来到济南,实现白天逛景点、品泉水,晚上观赛事、赏夜景的一站式旅游路径,大幅促进了文旅消费。
在旅游与休闲度假融合方面,济南市融合人文、艺术、创新、时尚、国际等元素,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来探索夜经济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持续唤醒济南文旅消费市场新活力。
- 非遗文化焕新而生
济南以建设 “非遗名城” 为目标,实施 “一十百千万” 工程,借助科技赋能和新媒体传播,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目前,济南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13 项、省级 108 项、市级 565 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8 人、省级 68 人、市级 278 人;建有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2 个非遗曲艺书场被列入国家级试点。
为建设 “非遗名城”,济南市推进 “非遗 + 旅游”、“非遗 + 设计”、“非遗 + 数字化” 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加强 5G、VR、AR、物联网等科技应用,通过网络文学、动漫等多种数字化手段,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非遗 IP。在加强传承传播方面,济南打造 “泉润非遗” 品牌,举办济南非遗购物节、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十大活动,形成集传承、传播、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体系。
打造 “泉城非遗娃” 品牌,构建 “一校一项、一校一特色” 非遗教育格局。命名一批非遗示范社区和 “非遗社区学堂”,推动非遗不断向基层延伸。
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济南非遗凝聚一方智慧,自成一派风格。“非遗只有融入时代,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融入生活,才能焕发新的光彩。”济南非遗正带着泉城的烟火味、生命力和创造力,融入城市发展的骨血,成为济南的新灵魂代言。
三、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看经济腾飞的内在动力
- 新旧动能转换的“济南方案”
济南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将“科技创新”视为核心驱动力。从制造业升级到高新技术的引入,济南正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迈进。济南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坚持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梯次带动的三个产业发展圈层。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梯次带动的三个产业发展圈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商贸物流、金融、文创、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创新策源地。
-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
济南通过传统产业 “弯道超车”、新兴产业 “换道超车” 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济南市工信局将瞄准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主攻方向,聚焦钢铁、化工、建材、炼化、食品等行业,“一业一策” 研究制定改造提升方案,不断调优结构、拉高层级、延伸链条,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济南市工信局将聚焦 “4 + 10 + 17” 产业体系,建立项目谋划储备 “揭榜挂帅” 工作机制,瞄准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短缺部位发布 “产业项目榜单”,支持各区县、企业 “揭榜挂帅”,完善招商图谱,打造链条完整、配套完善、产能领先的标志性产业链群,做强做优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方面,坚持 “现有产业的未来化跃升” 和 “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相结合,聚焦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制定《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统筹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 6 个新赛道,创新突破未来产业新技术,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新主体,丰富拓展未来产业新场景,优化提升未来产业新支撑。
- 科技创新为济南向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济南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今年上半年济南市生产总值 6144 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 8.1%,拉动全市增长 1.5 个百分点。济南市集成电路设计业增速连续 3 年排在全国城市前十,增速居北方城市首位;已建成数据中心 32 家,拥有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百度智能云 (济南) 智算中心等一批算力集群;与华为合作正式签约,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运行。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 “动力源”。
2024 年作为 “项目深化年”,济南科技创新工作将持续强化科技项目谋划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理化所、空间应用中心、生态环境中心和济南科创城数字科技产业园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进程。深化落实全市 “三张清单”(项目策划储备清单、招引培育项目清单和成果转化项目清单) 协同共建机制,积极培育、深入挖掘,将投资体量较大、产出效益较好的重大平台类、成果转化类、科技服务类等项目纳入策划储备库。
四、展望未来:济南高质量发展潜力无限
济南在城市格局重塑、文化焕新、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城市格局重塑方面,“北跨” 战略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如火如荼,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济南正从 “大明湖时代” 迈向 “黄河时代”。文化焕新方面,文旅融合打造出众多新场景,特色街区魅力十足,非遗文化借助科技与新媒体焕发生机。产业转型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产发集团精准投资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科技创新加速实体企业效能释放;济南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化落实科技政策激励,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打造强省会建设人才高地,取得显著成果。
济南正以“北跨黄河”重新定义城市空间格局;以文化传承与文旅经济的融合,彰显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驱动,迈向经济发展的新高度。这座城市在生态与产业共生、传统与现代共融的探索中,书写着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未来,济南不仅是一座千年泉城,更将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文化与创新融合的典范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