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市北之老街寻踪丨翻阅黄台路

新浪山东
关注一座城市,一片城区,无数人文景观一经沉淀,便呈现出这方水土的独特气质,而岁月无休止打磨的,就是一种魂牵梦绕的情怀。走进市北老街,寻觅过往的遗迹,犹如穿越一条条时空隧道,令人叹为观止!
老街寻踪:翻阅黄台路
提起黄台路1号,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具体位置,但对老青岛人而言“大庙山”却耳熟能详。1914年至1922年,日占时期称为“神社”,专门供奉日德战争中战死的日军牌位。当时占领当局规定:路过此地的中国人都要弯腰鞠躬,市民宁肯绕着走,也不愿从这经过。附近的孩子经常无故失踪,解放后,老百姓从“神社”地下室挖出不少儿童骸骨,成为日寇残害国人的又一罪证。2016年11月,陈茂林导演的电影《黄台路》在此开机,这段历史又重新浮出水面。

黄台路原名小鲍岛街,全长724米,当年80%以上的建筑为日式独栋小楼,现存30栋,德式老楼6座。
在黄台路45号,展现我们眼前这座二层小楼再普通不过,灰白的外墙斑驳脱落,红色的砖头裸露着岁月一角,可谁能想到,这儿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联络站,藏有一部珍贵的电台。当年,秘密工作以此为中心,外围辅之以黄台路1号、51号开展工作。青岛解放前夕,我党潜伏的地下情报小组,成功获取了国民党三军机要密码,为青岛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人们已经无法体会当时险恶的处境,更难以想象,那萦绕在岛城上空嘀嘀哒哒的电波,是如何在严酷的白色的恐怖下,不断奏响青岛迎接黎明的序曲。

走进黄台路58号,淡紫的梧桐花清香可闻,翠绿的藤蔓溢出栅栏,尖尖的屋顶像一把长剑刺破苍穹,正是眼前这座平静的小院,竟然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据林凡珍老人在集体回忆录《岛魂》一书中披露:五十年代初,我国从苏联进口第一部“406”雷达机,专门用来对付美、台军机窜犯大陆沿海,当时的北海舰队北航雷达团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正是从这座小楼发出的指令,六十年代在青岛上空先后击中p2v、RB57侦察机各一架,残骸分别落于平度和千里岛东北海域,牢牢织就国土防护的“安全网”。屏幕闪烁,电波频传,一页风云在此隐匿,不难看出,当年的黄台路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流年似水,物是人非,喧闹与沉寂,时尚与传承不停地转换,然而在黄台路,这一切仿佛静止了,层层叠叠的时光影像镶嵌在大街小巷深处,深情地等待我们来认真翻阅、品读。
(来源:在市北App)

